1.莱州一中的历史沿革

2.莱州社保系统退休视同履历怎么填写

3.莱州鲁达怎么样

4.烟台信息工程学校的学校简介

莱州电脑配件_莱州哪做电脑系统

莱州市教育局电话0531-88066061。

莱州市教育局位于山东省莱州市,作为莱州市教育系统的行政管理机构,莱州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和实施莱州市的教育政策,承担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改革和发展等重要职责。莱州市教育局的主要任务包括确保莱州市教育事业的稳定运行,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莱州市教育局致力于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努力推动莱州市的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师资培养和发展莱州市教育局致力于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组织开展教师培训、研修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生发展服务莱州市教育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和素质教育,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家校合作和家庭教莱州市教育局鼓励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服务,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子女教育和成长。

莱州市教育局具有广泛的职责和服务范围

为莱州市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全面的教育管理和支持。以下是莱州市教育局的主要职责和服务内容教育政策制定和落实:莱州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教育政策和规划,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

教育行政管理:莱州市教育局负责监管和管理莱州市的教育行政工作。包括管理学校设置、人员编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考试招生等。 教育改革和创新:莱州市教育局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莱州一中的历史沿革

莱州一中是省重点。

山东省烟台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极其重要的港口城市,常住人口约713万,烟台有一些非常好的高中,包括烟台一中、莱州一中和烟台二中,这些学校被认为是进入山东省的最佳预备学校。

莱州一中位于山东省莱州市,是一所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山东省名校,创建于1905年,曾入选 “中国百强中学”、山东省示范高中、省级重点中学,在烟台市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是烟台市唯一获得清华大学和北京 “百年领军计划”的学校。

学校坐落于莱州市,现有两个校区,占地648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56个高中教学班,在校高中生达9000多名,教职工上千人,是国内超大型规模的高中学校。

学生伙房餐厅及特色餐厅各1栋,图书科技艺术馆,可同时容纳2000人阅读报刊图书资料,200余座大型电子阅览室和千余台学生用微机,可为学生提供海量信息和学习支持,36间理化生实验室超国标一类配置,专业琴房、画室、舞蹈教室应有尽有。

400米标准运动场2个,均为塑胶跑道,可承办国家级体育比赛。内部设施配套齐全,设有高标准的校园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智能音响广播系统,为学校实施远程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召开电视会议奠定了基础,也为快速访问Internet、Chinanet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莱州社保系统退休视同履历怎么填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是年,莱州知府熙臣(字敬甫),秉清廷关于各府州县设学堂之谕,创办“莱州府官立中学堂”。校址选在考院(今云峰山宾馆址),因筹建未就暂设旧道署(今材机厂址)。招生1个班,40人,另有师范学生20人,附设于中学堂。设监督1人,监学1人,教习4人。秦××(名字不详)为第一任监督。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4月,莱州知府熙臣为筹措中学堂办学经费在北海书院设“学田缴价公局”,变价处理学田。

7月,莱州府掖县学田缴价公局立碑记其变价处理学田及本息用向事宜。

是年,考院校址落成,学堂随即迁入,同时知府熙臣勒石登明学堂经费使用办法。(此碑于2002年5月1日被发现,现存莱州一中文博馆。)

是年,秦××离任,刘启昌接任监督。

清宣统元年(1909年)

是年,中学学制由5年改为4年,师范学堂增为两个班,学校共有教习9人。

清宣统二年(1910年)

首届学生毕业离校。

清宣统三年(1911年)

春,招收新生1个班。

冬,国文教习赵金漳先生组织莱州同盟会准备反清起义,“拟在本校大举,以光复本县”,被官府侦悉,派兵镇压,其好友、学生四人被捕遇难,赵金漳幸得脱险,潜回原籍。

民国元年(1912年)

是年,学校改称莱州中学校。刘启昌离任,刘章楹接任校长。

民国二年(1913年)

是年,莱州中学校改为“山东省立第十四中学校”。刘章楹校长离任,李浩光接任校长

民国三年(1914年)

是年,原胶州“省立第十六中学校”和蓝村的“胶莱中学校”均并入莱州“省立第十四中学校”,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校”,学生增至两个班。 是年,宣统三年所招学生毕业离校。

民国4年(1915)

是年,招收新生1个班。

民国五年(1916年)

是年,招收新生1个班。

是年,筑教室1个,计3间。

民国六年(1917年)

是年,招收新生1个班。

是年,筑楼房1座,计5间。

民国七年(1918年)

是年,招收新生1个班。

10月14日,校长李浩光赴北京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等学校校长会议”,会期至11月2日。

民国八年(1919年)

春,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简章,定期出刊校友会杂志。

春,校友会出版刊物《杂志》,上载校训为:诚(勤恳、敬慎、朴实),勇(坚苦、进取、果毅)。《校友会歌》为:……愿吾辈务实勿徒存心博虚声,复愿我有恒,凡有志者事竟成。……赓歌祝前程,欲与鹅湖鹿洞争,是在共进行。”

5月,学生曹仞千等组织成立“十人团”,声援北京学生“五·四”运动。组织游行示威,查禁日货,募捐赎路,义演筹资。并编白话报,连同《公启》一文寄往上海《申报》。

春、秋,各招新生1个班。

民国九年(1920年)

春、秋各招新生1个班。

是年,李浩光校长离任,孙遵善接任校长。

民国10年(1921)

春、秋,各招新生1个班(始称12级、13级)。

民国十一年(1922年)

春,招收14级新生1个班。

秋,招收15级新生1个班。

是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规定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高中初中各3年,学校尚未执行。

民国十二年(1923年)

春,招收16级新生1个班。

秋,招收17级新生1个班。

是年,执行壬戌学制,学校只办初中,学制3年。

是年,孙遵善校长离任,李浩光复任校长。

民国十三年(1924年)

春,招收18级新生1个班。

秋,招收19级新生1个班。

是年,建楼房1座,计5间。

民国十四年(1925年)

春,招收20级新生1个班。

“五卅”运动期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运动,揭露英国人在上海犯下的罪行。

6月,出版《山东省立第九中校同学录》,李浩光校长作序,记载着教职工及14至20级学生名单。

秋,招收21级新生1个班。

民国15年(1926)

春,招收22级新生1个班。

秋,招收23级新生1个班。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春,招收24级新生1个班。

4月20日,出版《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校同学录》,记载着教职工及19至24级学生名单。 秋,招收25级新生1个班。

是年,在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郑耀南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学生示威游行,要求当局取消读经和会考的决定。

是年,学校执行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学校历》规定,即秋季始业,中学寒假两星期,暑假45日,放假1天的节日有:中秋节、重阳节、武昌首义、国庆日(10月10日)、总理生辰、冬节、元旦、总理逝世纪念日、黄花岗烈士殉国纪念日、植树节、学生运动纪念日(5月4日)、惨案纪念日(5月31日)、夏节、学校纪念日。不放假纪念日有:世界劳动节(5月1日)、国耻日(5月9日)。

民国十七年(1928年)

开学初,学校借口张榜掉名,让郑耀南降两级重当新生,实则给予处分,郑耀南严正抗议,愤而离校。

春,招收部分学生,后并入25级。

春,王鼎臣加入中国***,是掖县的第一个***员。

6月,军阀刘珍年、刘志陆混战,强占校舍为兵营,学校被迫停办。

民国十八年(1929年)

上半年,军阀任应岐与黄风岐在胶东混战,学校仍被占作兵营,继续停学至暑期。

暑期,战事平息,学校复学。招收27级学生,后并入25级。

12月,出版《同学录》,记载着教职工及22至27级学生名单。

是年,学校定名“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李浩光校长离任,朱文会接任校长,设教务、训育、事务三处。

民国十九年(1930年)

春,招收26级新生1个班。

3月,遵照教育部关于“每年3月12日总理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的训令,学校宣传植树1个周。

7月,23级学生毕业。

秋,招收27级新生1个班。

是年,省教育厅拨款3622元,用以修缮校舍和购置教学设备及图书。

民国二十年(1931年)

春,招收28级新生1个班,40人。

春,朱文会校长离任,彭雨霖(字沛民)接任校长。

7月,24级学生毕业离校。

7月,中共掖县县委派***员于仁乐领导九中和师范学生运动,成立学校第一个党小组,由于仁乐、张福之和韩程九(师范)组成。

8月,招收29级新生1个班40人。

9月,“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孙鼎、李殿魁(字佐长)、姜克明、沈荣贞等组织发动学生掀起“收复失地”、“抵制日货”的爱国示威游行。

11月,在抗日救亡形势的推动和国文教师王升初(***员)、理化体育教师耿慰绂、地理教师张礼贤指导下,28级学生马少波、王法传、张复庆、张铸龄、于明德、张烽、傅建基,29级学生张敬德、王登寿等发起成立天外文学社,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马少波任社长,张铸龄、傅建基任副社长,创办《天外》文学周刊(1932年1月改为半月刊),马少波任主编。

是年,学校组织毕业班共29名学生参加省级会考,成绩全部合格,及格率全省第1名。

是年,省教育厅拨款2031元,用于修缮、购置和运动会之费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1月,25级学生毕业离校。

3月,招收30级新生一个班。

春,学校召开规模较大的田径运动会,省厅拨运动会经费405元。 6月,学校组织军训,由于国民党军官带枪上课并虐待学生,引起学生不满。一天夜间学生张贴大标语“打倒彭沛民”、“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中国***万岁!”。彭沛民勾结军警进校搜查,无理解聘驱逐王升初、耿慰绂老师离校,并以取缔“非法书刊”为名,查封了《天外》半月刊,学生罢课4天。省教育厅迫于形势,罢免了彭沛民校长职务。

7月17日,奉省教育厅令高象九接任校长。

8月27日,录取31级新生45人开学。(报考人数为126人)。

9月16日,军阀刘珍年部进驻掖城,省军(韩复榘部)也奔集掖城,城内一片慌乱。是夜,校长召开教工紧急会议,商议避祸之策。

9月17日早,学生逃难离校回家,下午刘军占据学校,设为司令部。

12月,战事终息,刘军撤离学校,月底学校复学。 是年底,省政府208次会议通过九中迁址平度之议案,影响迅速波及全校及掖县各界。 是年,出版《九中同学录》。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2月10日,奉省教育厅令,高象九校长、校务处梁建常、事务处主任孟沧洲、训育处主任李士英去平度筹建九中,校舍定名为“山东省立第九中学临时校舍”,共设五个院子。至2月23日止,九中新址设计规划筹建改修在平度县政府统一部署下,进展顺利。

是月,省政府迁九中于平度之令因掖邑人士赵森堂、宋鹏程、张勤三诸先生和地方议将旧道署地基11亩房舍40余间划归学校而罢。学校重修被战事所毁之房舍,同时又扩建新校舍,受到热心教育人士之襄助。遂立碑记之。(此碑尚存于一中)

3月,学校南邻崔姓菜农家发生地雷(刘珍年部所遗之爆炸物品)爆炸。全城震惊,致学校多处建筑被震坏,酿成巨灾,损失惨重。

是春,增添教学设备,包括教桌凳120套,礼堂大凳12条,办公桌、椅若干,新购保险柜、留声机、体重磅、汽灯等,添置图书仪器若干,教学及师生生活设施焕然一新。 春,成立学生自治组织“九中村政府委员会”,27级学生李子育任常务干事。

5月1日,学校“半月刊”第一期出版。(共刊出12期,5期后改为月刊。)

6月,26级毕业生参加全省会考,学校成绩居40所与考学校第7名。

7月,26级学生毕业离校。

秋,招收32级新生49人1个班。

秋,成立学校新一届学生自治会。28级学生马佑寰任常务干事,修定学校学生自治会章程。

秋,将各处室办公室均集中前楼统一安排,集中办公。克服精神焕散、效能不济之弊。

冬,中共莱阳县委在九中建立支部,梁辑卿任支部书记,由莱阳县委领导。

12月31日,举行新年大规模游艺会和成绩展览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1月,27级学生毕业离校。

春,招收33级新生1个班47人。

春,根据山东省教育厅指示,学校改称“省立掖县初级中学”。

春,成立学校第二届学生自治会,29级学生曲殿宝任常务干事。

春,将教务处、训育处合署办公,以便更协调地培养学生。

春,植树200株,木本花100株,校园隙地皆种草花,办公室前置盆花,种绿草地一处。

春,中共掖县县委在九中建立支部,李伯民任支部书记,隶属掖县县委。

5月,省教育厅拨款490元,购图书150册,杂志30种。学校图书3000余册。

5月,冯玉祥由济南去蓬莱,路经掖县时在省立掖县初级中学向师生讲话,传播抗日救国思想,使学生受到极大教育。

6月,28级学生参加全省第四届毕业会考,学校成绩列48所学校之第12名。

6月,出版《山东省立掖县初级中学同学录》,记载着教职工及33级学生名单。

7月,28级学生毕业离校。

8月,招收34级学生1个班,46人。

9月29日,校《文峰周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每学期一卷,一卷12期,共出版5卷60期)

是年,学校为奖励学生刻苦读书,设奖学金制度,每学年3人获奖,奖金为每学期30元。 秋,成立学校第三届学生自治会,30级学生张永和任常务干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1月,29级学生毕业离校。

2月,招收35级新生1个班,45人。

春,成立学校第4届学生自治会,31级学生李盛世任常务干事。

暑期,鲁西发生水灾,大批难民来掖,“同学会”发起募捐救灾活动。

7月,30级学生毕业离校。

8月,招收36级新生1个班46人。

冬,学校“抗日救国会”成立。孙耀祖任主席,张广和任副主席。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学生救亡运动。全校同学在抗日救国会的统一领导下罢课响应,并与莱阳乡师联合,彼此相互支持,把爱国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1月,元旦欢送31级学生毕业离校。

2月,招收37级1班35人。

春,成立第6届学生自治会,33级学生姜志尚任常务干事。

春,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学校通过“抗日救国会”号召学生集股(每人1元),办起“消费合作社”,廉价供给学生日常用品,年终结账分红。

7月,32级学生毕业离校。

8月,招收37级2班55人。

11月,高象九校长参加全国中等学校校长会议。

12月,高象九校长编著的《最近四年的省立掖中》出版。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1月,33级学生毕业离校。

2月,执行部颁《中等学校强迫课外运动试行办法》,下午3时后不安排上课,每日运动2小时以上。

6月底,34级学生毕业离校,此时学校共有在校生233人,其中男生219人,女生14人。

7月,卢沟桥事变,县长刘国斌逃离掖县,学校失去正常秩序,惶惶不安。

9月,高象九校长传达省教育厅令,“省立掖县初级中学”解散。

民国二十七——二十九年(1938年—1940年)

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办。

民国三十年(1941年)

秋,西海地委专署决定筹建西海中学,孙伯阿、邓缄三、沙晓东等负责筹建事宜。

秋,在朱汉中心小学举行招生考试,并确定了录取名单。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初,西海中学首届学生两个班(包括1个师范班)在朱由村开学,西海专署专员常溪萍兼任西海中学校长。学生按军事编制,实行供给制。

5月,张意远任副校长。

是年底,调西海专署教育科科长王熙斋任校长,张意远改任教务主任,沙晓东任总务主任。

年底,张意远任党支部书记,程钧、梅鸿运任副书记。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春,招收新生1个班,称为“永记”,与1942年所招中学班(“合记”)、师范班(“昌记”)对外合称“永合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春,招1个中学班,称为“新记”,学校对外称“新永合昌”。又招1个青师班,称为“青记”。

夏,“昌记”毕业,原“合记”改为“恒记”,“永记”改为“顺记”,“新记”改为“德记”,学校代号为“恒顺德”,青师班仍为“青记”。

秋,奉西海专署指示,西海中学与栖招莱联中在平度大田合并,改称“西海联中”,后返回掖县,在七区(三元)上庄一带活动,许剑波任校长,吴幸之任副校长,学生400人左右。

11月,吴幸之任校长,任辉山任教导主任。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5月,西海联中(包括两掖联师)与南海中学(原西海中学分校)、两平联师合并整编,改称“西南海联中”,常溪萍任校长,李新任副校长,校址设在平度北部梁家涧口一带。在校生500余人,均为调干生。

9月,八路军解放平度城,学校复称“西海中学”,李新任校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6月,“掖县中学”在原“省立第九中学”旧址正式开学,掖县县长王鸣雷兼任校长,邓缄三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招收新生两级,其中一级1个班50余人,二级4个班200余人。

11月,国民党第一次进攻掖县,学校迁到梁郭马家、驿道台上。此时,粉子山战役打响,学校先后组织20余人,由指导干事张卿媛老师,带队参与战地救护两个多周。李惠英同学热情大方,工作泼辣,深受伤员们的赞赏,当即被部队选招为卫生员。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3月,学校迁到沿海区柳林头。

5月,1级50余人毕业,同时又招收3级学生两个班80余人。

9月,根据县委指示,学生疏散回家,教职工随机关转移。28日(阴历8月14日)晚,路过莱阳院上国民党军队据点时,遭到袭击,教师由子美、职员刘习凡二人失踪。

10月3日,掖城解放,“掖县中学”在柳林头复学,随后,根据上级指示,迁夏邱堡,改称“掖平中学”,邓缄三任校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1月,按上级指示,“西海中学”、“掖平中学”同时停办。 11月,西海中学和掖平中学在沙河西杜家村复学,称“胶东区西海中学”。刘仁任副校长,主持工作。

12月,马晓初、阚作川等人根据西海专署指示,到掖县城里筹建“西海中学分校”,选址于掖县城里东南隅机房街,马晓初任校长。教职员14人,招收学生2个班约80人(包括从西海中学本部转来的一个班)。

莱州鲁达怎么样

1、首先需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社保号。

2、其次需要填写参加工作时间和退休时间。

3、最后需要单位意见并加盖公章,本人意见签字按手印即可完成莱州社保系统退休视同履历。

烟台信息工程学校的学校简介

莱州鲁达是专业生产轿车制动系统的生产企业,主要为国内外整车配套和售后服务两个市场供货。

莱州鲁达已通过QS9000国际质量认证,产品有刹车盘、刹车毂、刹车片、刹车蹄片和阀门,年生产能力刹车盘、毂1000万件,2000多种型号,月生产200多个集装箱。年产刹车片、刹车蹄片600万套,800多个品种,阀门3000吨,生产规模居同行业首列。

莱州鲁达公司拥有大型生产车间,从国外购进一批先进设备。刹车片、刹车蹄片的生产有北美洲技术专家常年驻在工厂,工艺和配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公司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确保产品质量。产品销往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产品质量可靠,发展前景广阔。

企业背景

莱州鲁达公司在狠抓生产经营的同时,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视为无形资产。用“品正达天下”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统一员工思想,着力强化企业职工道德素质。

并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和成熟经验来提升境界,不断丰富自身企业文化,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手抓生产管理,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各个流程及岗位。

学校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塑胶操场、完善的生活服务区、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实训楼、办公楼、图书楼、公寓楼等。功能分区明确,教学区、实训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动静分开,互不干扰。学校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校园、花园、乐园三位一体,绿化、美化、文化和谐统一,是一所建筑布局合理、内部设施完备、文化氛围浓厚、学习生活条件优良的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近几年,学校先后投巨资建成5300平方米的餐旅实训楼、6650平方米的烟信综合楼。计算机、电工电子、餐旅、烹饪、美容美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实训室和创业工作室、语音教室、录播室、钢琴房、舞蹈教室等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先进的计算机15个,高配置计算机600台,完全满足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了电化教学。

学校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针,坚持围绕市场办学校,围绕产业定专业,围绕需求育人才。突出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特色,主要开设计算机应用、中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美发与形象设计、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电子商务、会计等8个专业,学生既可以通过三二连读、参加春季和夏季高考等方式升入大学,也可以直接就业。近年来,学校先后投入3600万元,用于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建成设备先进的计算机、电工电子、电子产品装接、餐旅、烹饪、美容美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55个实训室、13个创业工作室、4个校内实训中心学校还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各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了40多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成熟的“职场认知引领、岗位体验推进、顶岗实习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德为主线、会为核心”的教学原则,努力践行“在行动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念。专业课教学,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了8个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教学中,通过“任务引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成果测评”等教学环节,形成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公共基础课教学,注重发挥公共基础课在学生综合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高效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了师生互动、情景结合、高效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全面开展“人人练技能、层层搞竞赛”的活动,做到了每个专业都有技能竞赛,每个班级都有技能标兵。建起了电脑艺术设计、餐旅、烹饪、电器维修、商贸等13个创业工作室,达到了实训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紧密对接。在第七届光华杯全国中职生创业大赛中,烟信学生获金奖第一名。近四年来,学校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国家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获山东省5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获烟台市51个单项一等奖,连续六年获得烟台市学生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四年蝉联第一名。

学校坚持“健康为本、德育为先、技能为重、人人成才”的育人原则,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的“三全”育人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文化育人: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理念,抓好电视台、广播站等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对学生形成文化引领;教学育人: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意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职业品质养成相结合,教学考核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的思想水平、职业道德和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活动育人:以文明风采竞赛为主线开展德育活动,将竞赛与教学、德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社团活动,学生人人参与,突出个性发展,学生思想素质不断提高;环境育人:在各场所设立刊板、名言警句,启迪心智,对学生形成润物无声地熏陶;制度育人:深化德育方法创新:实施班级“三排查”制度和中层干部“约谈学生”活动,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结对帮扶。借鉴企业文化,模式企管场景,实行了学生“班前会”制度,每天上午第一节各班级召开班前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轮流主持,自我组织、自我点评、自我教育,提高了学生素养,拓宽了德育渠道,使学生天天受教育、天天有进步。严抓学生养成教育,实行行为、仪表、教室、宿舍、队操“五达标”制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中,烟信学生获全国一等奖100多项,学校是烟台市唯一一所连续五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的中职学校。

学校以合作育人为目的,坚持企业先利、资源共享、校企双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会、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三个平台的作用,与企业实行“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专业技能教师队伍,共建专业课程,共建校园文化。

学校成立了由39个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协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了烟台市和莱州市职教集团,成为烟台市两个职教集团理事单位,同时成立了八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与台湾菠菲尔、北京解放军四总部、东方领航集团、济南东方道迩、韩国LGD、莱州新世纪集团等知名企业成立了定单班,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学校还引厂入校,建立了烟信明扬电子厂和企业工作室,在校内为教师和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深入生产环境创造了条件。成功的校企合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四方受益。2013年4月,学校为烟台市校企合作现场会提供了现场,崭新的合作模式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学校努力探索职业指导与创业实践的新路子,创设学生优质实训、就业空间。近几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5000多人,许多学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学生全部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规模大、效益好、待遇、层次高的企业工作,就业率达到99%以上,优质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均达96%以上。另外,学校每年都有400多名学生通过三二连读、春季高考等途径升入大学,继续深造。

坚持以科研促教改,经过四年的努力,完成了电脑艺术设计等五个重点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工作,建起了符合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专业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把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为企业和用人单位量身打造各类人才。全面开展人人练技能、层层搞竞赛活动,建立了完善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机制,做到了每个专业都有技能竞赛,每个班级都有技能标兵。建起了电脑艺术设计、餐旅、烹饪、电器维修、商贸等8个创业工作室,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学生为主、专业教师参与,进行实际操作,实现了实训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紧密对接,有力提升了师生的实战水平。2009年我校烹饪专业的学生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热烹和果蔬雕两项第一,在全国比赛中再获两个二等奖;动画制作专业和电子产品装接首次组队参赛,获烟台市团体二等奖,在莱州市“状元杯”计算机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包揽前十名。在全市艺术月活动中,我校节目连续多年获一等奖,并代表莱州参加烟台、山东省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每年都举办一届技能文化节,向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全面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到校以后的学习水平,受到高度评价。

坚持学校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学校积极开展企业培训、社区培训、成人教育等,突出抓好政府补贴项目培训、企业合作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三个重点,使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满足了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学校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七所高校合作,开设了师范类、文法财经类、理工类、医疗类等23个专业的培训,年招收本科、专科函授生300多人。与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合作,率先开展成人高等网络教育,2014年秋季,招收学员166人。与莱州市民政局、劳动就业办、农业局、教体局等部门合作,开展退役士兵、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阳光工程、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工程预算、统计、安监、现代礼仪、餐厅服务、中餐烹饪、车工、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培训,年培训26000人日。

近四年,学校为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5000多人,许多学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学生全部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规模大、效益好、待遇、层次高的企业工作,就业率达到99%以上,优质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均达95%以上。另外,学校每年都有400多名学生通过三二连读、春季高考等途径升入大学,继续深造。

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潍坊医学院等开展师范类、理工类、医疗类函授教育。今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展网络教育,现已成为山大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2013年春季开始招生。学校常年举办各类培训,主要包括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预算、统计、安监、现代礼仪、餐厅服务、中餐烹饪、车工、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培训,年培训1.5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