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软为什么没有因《反垄断法》被美国强行拆分?

2.电脑windows盗版系统泛滥成灾,为何微软不追究?

3.如微软和苹果的最大股东是同一个个人,在PC操作系统方面,这为何属于垄断

4.电脑上的垄断有哪些

微软为什么没有因《反垄断法》被美国强行拆分?

微软属于垄断企业吗-微软的电脑系统属于垄断吗

微软的垄断不同于传统的垄断,它属于自然的垄断,与传统的垄断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是非曲折很复杂,微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它提前创立了行业标准,这个年代掌握标准就掌握了世界啊 防止垄断的根本目的还是在让消费者受益,如果强行把微软拆了消费者不受益还吃大亏 微软垄断案已沸沸扬扬闹腾了两年多,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难以形成公论。其争论的焦点有三:一、微软的垄断是自由竞争以及技术与经营管理创新的结果,的处罚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原则并且是在打击创新。二、分割微软公司的举动不折不扣是对财产权的严重侵犯。三、微软的垄断也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消费者的愿望与权利不能被忽视。这些看法都有道理,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不能直接驳斥。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从人性,利害关系与权力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微软垄断案。 依照客观规律,如果只有绝对公正的市场规则,而没有相应的调控与平衡机制的话,自由竞争的必然后果就是财富的集中与垄断。而在一切垄断者看来,垄断就是最公正的制度,是自由与正义原则运行的必然后果。显然比尔·盖茨与一切垄断者一样对于自由竞争的态度就是只打算利用它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垄断利润,决不会无条件的将它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尤其是为了坚持这个原则,需要他自我克制或者做出牺牲。 根据财富与权势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运动的规律,微软有能力在经济上与政治上形成更大的垄断。一方面,在相关行业,微软已没有真正同一量级的竞争对手,放纵它逐利的本能,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竞争对手被它以合法与非法的手段消灭,从而对市场形成绝对的垄断。另一方面,以微软公司所掌握的巨大财富,如果比尔.盖茨有政治头脑与野心的话,它又可以收买多少政客、吹鼓手与打手,形成庞大的政治势力?根据媒体报道,有一种意见认为微软之所以吃垄断官司,是因为微软一贯不重视在政治方面的投入,用于游说国会议员的费用以及政治捐献的数额少得可怜。这大概是事实,但它只能说明,比尔.盖茨这个人精明吝啬、刻薄寡恩,并不能说明微软没有这个能力。这次联邦地方法院的“一分为二”的判决出来后,比尔·盖茨不是表示要斗争到底,并且要动用金钱来争取政治同盟吗?看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按照盎格鲁·萨克逊人阴暗、冷酷、精明与势利的政治文化传统,“人性恶”是他们看待一切事务的出发点。比尔·盖茨在竞争中利用一切合法与非法手段斤斤计较、巧取豪夺的作风,表明这个人坚决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及他人的存在与感受,这种权威性格与独占倾向正是极权主义的重要的表现之一。任其发展,不加制约,他有限的资本可以形成无限的权力与影响力,不如先下手为强,削弱他的势力与能力,免得养虎为患,尾大不掉。 事实上微软公司已经在相关行业占有垄断地位,并且在它势力所及的范围内造成了恶劣影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究竟是微软在技术、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创新以及向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还是微软在剽窃技术、捆绑销售与玩弄消费者,其间的区别已无重要意义,真正重要的是要打倒霸权,恢复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 光有这些,还不足以说明美国为什么一定要肢解微软公司。在笔者看来,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如程序、操作系统及浏览器等在信息时代的价值就如同铜锡与青铜兵器在上古文明时代,煤铁与大炮巨舰在西方工业化时代的价值一样,既是巨大的财富,更是一种战略与权力工具。在美国尤其是军方看来,他们绝不允许这种战略与权力工具被一个人垄断,从而对美国的国内与国际统治秩序握有绝对的影响力。当年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被肢解的真正理由除了恶意消灭竞争对手及垄断市场外就是石油产品与电话电报在当时都属于一种战略与权力工具。 至于消费者的权利只能算一种边缘性的权利,它只有在数个至少是两个势均力敌且不可调和的逐利集团激烈斗争的市场格局中才能得到维护,如同人们的自由权利只有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政治格局中才能得到维护一样。如果让某个逐利集团垄断了市场或者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消费者的权利又怎能得到可靠的保护?而消费者的意愿在政治上无足轻重,因为消费者没有明确的、有限的利益,因而无法组织且没有政治上的代表。在美国司法界看来,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是“沉默的大多数”,需要特殊的保护,以防止他们受到强势集团的损害。从美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保护消费者权利最有力的措施是法官的判决,而非是消费者在市场中的“投票”。 既是人们激烈争夺财富、权势与荣耀的产物,其实也是财富、权势与荣耀最大和最强有力的争夺者。指望它会心甘情愿自我损抑到“值班警察”与“守夜人”的地位,不啻于是痴人说梦,与虎谋皮。既然强制力是不可避免与不可撤销的,那么在使用这种权力时,使之尽量符合宪政的原则,尽量避免对自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有可能的话尽量使它有利于自由的保存,发展与壮大。因此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利用权力与被权力利用,对权力做出妥协与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十全十美,绝对符合自由主义原则的政策是不可能有的。 从美国对微软垄断案处理结果来看,这违背了自由竞争、中立以及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但是它维持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不仅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而且有利于保存自由市场本身。这个政策在理论上是矛盾的,但这正是自由社会与自由主义生命力的体现,只有死人和已逝去的事物才不会有矛盾。(汪晖先生认为必须把自由市场的原则与资本主义尤其是垄断资本主义区别开来。见《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中“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141-145页,时代文艺出版社) 美国作为一个商业价值取向的国家,它的权力结构恰似一个股份制公司。从总经理办公室即美国的职业道德与政治立场来说,它固然同意服从董事会即全体资本家一致或大多数的意见,但绝不会允许某个董事强大到对它握有绝对的或过度的控制权(这一点与真正的股份制公司不一样),而其它的董事也会对这个最强者心生嫉妒与恐惧,必欲除之而后快。其实这就是民主制的实质即强烈的嫉妒心与铲除最强者的愿望,拆分微软无非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实行针对最强者的陶片放逐法。如果大家都承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天经地义,比尔·盖茨的辉煌成就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的结果,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追随与拥戴他,让他攫取至高无上、不可制约的经济政治势力,这就是帝制与独裁制的一般原理与发生机制了。 还有一种看法是从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中得来的,不那么具有自由主义的色彩——比尔·盖茨既然不愿意“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一味坚持“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主义”,成为众矢之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天道损有余以奉不足”。比尔·盖茨一方面既不愿意自我损抑——在竞争中与其对手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只满足于在市场份额中占有优势,而非独占市场;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仗义疏财”——花巨资收买一大批政客、吹鼓手与打手,为其摇旗呐喊,论证其行为的合法合理性,文攻武卫,营造政治势力;同时又因为他个人出众的聪明才智打败了一切竞争对手,因此美国不得不亲自跳出来“替天行道”了。 比尔·盖茨显然没有战略头脑与历史眼光,效法当年的洛克菲勒、摩根、杜邦等老财团去缔结利益同盟。这些老财团当年所拥有的财富占国民总财富的比例恐怕远远高于现在的微软公司所占的比例。当年也有一批敌对势力攻击他们残酷盘剥弱者与穷人,恶意消灭竞争对手,疯狂攫取垄断利益,不过都被他们以巧妙的手段化险为夷了。这些手段自然包括收买政客、文人墨客与,资助教育、宗教与慈善事业以及投资其它行业等等,总之就是自我损抑、仗义疏财、有饭大家吃。其实质与中国历史上吃大户,打秋风,均贫富,抑兼并等种种行为与政策相比并没有根本区别,只是更加先进文明与精巧复杂,并且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罢了。美国决不会杀鸡取卵,破坏生产使经济竞争的格局回到原始状态。它只是在人们争权夺利的永恒斗争中,扶弱制强以使这种永恒斗争的局面不至于停滞、封闭与僵化,不至于出现一个无法控制的最强者罢了。 人心不古,世态炎凉,“寰球同此凉热”,这样一想,满腹牢骚果然都消解了。 。

参考资料:

://article.hongxiu/a/2001-11-17/21293.shtml

电脑windows盗版系统泛滥成灾,为何微软不追究?

微软之所以不追究盗版的windows系统,主要还是因为微软并没有在乎这些短期利益,它看重的是长期利益。微软对于盗版系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有效的占市场份额。也使得微软windows确立了电脑系统的垄断地位。

微软并不是不管盗版系统。

其实微软一直在打击盗版,但是软件的主要目标还是企业,重点是努力,所以国家也支持正版软件的健康发展,所以现在基本上很多单位都需要安装正版系统和不能使用某些公司指定的盗版版本和软件。

微软如果全面打击盗版那么成本非常高。

首先,打击盗版的成本非常高。当时盗版猖獗,美国除外。如果仅仅依靠公司来打击盗版的话,那么打击盗版的成本有可能高于公司的盈利。所以除了公司自身的努力外,根除盗版更多的是依靠当地的支持。

那么多盗版系统微软怎么赚取?

微软的赚钱项目不是Windows系统,系统只是微软的项目之一。现在微软一共有三个业务板块,B端重点是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和智能云部门。在微软今天的业务中,智能云是重中之重。到2021年,收入将达到691亿美元,占比41%。然后是业务流程和生产力部门,即面向企业的 Office 业务套件和 SaaS 软件服务。到 2021 年年中,这一收入份额将达到 398.72 亿美元,占 23.7%。可以看到,微软现在更多是靠云服务赚钱,而不是靠Windows。

总体而言,微软通过同意盗版策略获得了市场份额并培养了用户习惯。一旦垄断地位确立,就会开始打击盗版,赚取高额垄断利润。因此,只有开发出独立可控的操作系统,才能消除对Windows的依赖,避免微软的高额税收,真正提高信息安全

如微软和苹果的最大股东是同一个个人,在PC操作系统方面,这为何属于垄断

看实际市场情况, 如果存在垄断行为,自然就属于垄断. 反之, 即使两个公司不属于一个人,但如果取价格同盟, 技术控制, 也属于垄断.

说白了, 看事实, 看发展趋势.

电脑上的垄断有哪些

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到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公司于1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

在经济学,它是一个惊人的网络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创立者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别是掌门人比尔·盖茨多年来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开买卖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来它官司不断,和业界其他公司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软的产品

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Windows - 称为「视窗」的图形操作系统;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服务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几乎预装在所有的IBM兼容的个人电脑上。请参看Microsoft Windows的历史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MS-DOS - 微软公司的早期产品,它是一个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运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后的产品已经可以脱离MS-DOS运行了,但基于用户因软硬件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运作,微软同时间继续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运行的过渡产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套件,根据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试算表)、Access(桌面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Outlook(个人邮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和Publisher(电子排版)等软件。微软也为Apple Macintosh生产使用于苹果电脑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软的网页浏览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浏览器,从Windows 95开始,被设置为微软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软投资了四亿美元来把这种浏览器预装在苹果机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个用于播放音频和的程序。

微软也生产一系列参考产品,例如百科全书和地图册,使用Encarta的名称。

微软还开发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命名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发布用于.NET环境编程的相应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戏

帝国时代 (Age of Empires)

微软模拟飞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软模拟火车

微软模拟货车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

「生态体系」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网络产品

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NET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培训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件产品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微软历史

微软公司创立于1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

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之后微软又向IBM的机器提供操作系统。微软之后购买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通过IBM向市场发售,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MS-DO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PC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在技术上并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两项无法超越的优点: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价格更低廉。微软的成功也是个人电脑发展的序幕。

微软开发过多种软件产品,包括了:

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以及解译器

文字处理器、数据表等办公软件

互联网客户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和电邮客户端等

这些产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则不太成功。从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虽然微软的产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匮乏,并且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差,之后的版本却会快速进步,并且广受欢迎。今天,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在其不同的领域主宰市场。

微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中的可重用工程,并且试图将其产品进一步组合,以提供用户一贯的开发环境。

微软也试图将Windows这个著名品牌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用于PDA的Windows CE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产品。

公众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被广泛认可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软件以取代原先价格高昂的主流UNIX产品。微软也因赚入大笔钞票而受到钦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软被指责故意将其MS-DOS与竞争对手生产的Lotus 1-2-3数据表无法兼容。到90年代,微软是“坏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他们利用在桌上电脑市场上的优势不公平地剥削用户。

最近几年,有人指责微软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怀疑的商业行为。

垄断问题

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效地垄断了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一方面,竞争对手不愿意承认微软的垄断地位。因为在一个被垄断的市场,只有一家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因此对竞争对手而言,将微软称为垄断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境地:这样作等于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够生存、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又希望将微软比作垄断企业,因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首先,这有可能导致市场管理者()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软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公共关系上取胜,以刺激销售。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在多数微型电脑软件市场,微软是主导企业。

这种主导引发很多的不满。

这种不满不仅仅只存在于竞争对手中间。

微软垄断地位的滥用

有人批评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非常大的份额。正是部分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操作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微软反垄断案)。

在所有这些指控中,微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由为自己辩护。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包围再扩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以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展”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包围、扩展再毁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安全性

2002年,微软的多项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在多次出现安全漏洞后被广受讨论。一些恶意的程序员不断利用微软软件的安全漏洞搞破坏,例如通过互联网创造及发布能够消耗系统或破坏数据的蠕虫、以及特洛伊木马。这些破坏行为一般的目标是微软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电邮客户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网页服务器,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软件。微软辩解说由于其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软的产品会遭到更多的攻击,因为这些微软产品被广泛使用。而有人则反驳说这些攻击也对准那些微软并不占优势的产品,显示微软的产品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筹。

在一些案例中,微软的产品为了让新手更容易使用、设置往往导致了这些蠕虫及的散播。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自1995年起就自动隐藏文件后缀名(档案副档名),这样那些恶意攻击者往往就能够让email收信人打开一些看起来普通却十分危险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险的文件类型,这样用户便无法打开)。批评指出微软是在用软件的易用换安全性。

盖茨在2002年1月启动了可信赖计算(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将其形容为一个长期的、全公司性的,以寻找并修正微软产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隐私方面的漏洞。在该下,公司会重新评估和设计原先的一些规范及过程,也延迟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时间。对可信赖计算的反应各不相同,有观察家表扬微软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也提醒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软的政治影响力

微软对这些法律威胁以及公众看法的反应就是紧凑的政治游说活动以及撒入上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据政治反应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上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微软产品的优点

微软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普遍性,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

微软的软件也被设计成容易设置,允许企业雇佣低廉、水准并不太高的系统管理员。微软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下降了的“拥有总成本”。

微软的软件对IT经理们在购软件系统时也代表了“安全”的选择,因为微软软件的普遍性让他们能够说他们跟随的是被广泛接受的选择。这对那些专业知识不足的IT经理来说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好处。

微软产品的缺点

微软的产品十分倚赖软件的重用。虽然这样做对快速软件开发是十分有效的,它却导致了不同软件包之间的复杂倚赖关系。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举个例子,当微软的浏览器程序崩溃时,会导致操作系统的GUI同样崩溃。

同样的倚赖关系也意味着大多数微软软件的能够在其他微软的产品上使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程序可以运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应当发生类似情况时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电子邮件的文档和HTML中的宏可以运行程序,允许攻击者控制用户的电脑。微软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许”(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这些问题从专门攻击微软程序的蠕虫以及的泛滥中就可见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允许雇佣廉价却未有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的优点有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着你需要雇佣更多的这类管理员;

有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因为不管使用什么操作系统,只有受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微软的批评者指出运行微软的产品需要花费更大代价,因为微软软件的用户事实上并不拥有他们所使用的软件:这对微软的商业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微软与自由软件的关系

微软将自由软件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Linux。从万圣节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已经对自由软件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取了“包围、扩展、毁灭”的策略。

为了在桌上电脑市场上建立其领导地位,微软冒着失去低廉价格以及更多自由度——这正是个人电脑快速发展以及微软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风险。单就价格层面而言,微软很难与自由软件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软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自由的用户已经从自由软件那里找到了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已经开放标准。

传统的微软策略,例如购买竞争对手,或者FUD策略,对于自由软件而言毫无作用。因为自由软件无法被收购或控制,自由软件即使失去了创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够生存。

微软首席行政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已经将Linux称作一个“坚强的竞争力量……它是非传统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所付(给我们的)其实物超所值。我们的产品曾经都很便宜。我们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这次我们不能这样办。”(CRN报道,2002年6月17日)

巴尔默在一个微软伙伴的会议上说:“我们曾经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产品——我们的价格最低,提供的内容却最多,不论是Novell,Lotus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过我们。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独特的竞争对手,Linux。对我们这样的公司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报道)

对于那些预装Linux的低廉个人电脑,微软的反应是他们不会降低Windows的销售价格。一些观察家指出,这种拒绝进行价格战的行为正是垄断企业的特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

参考资料:

://baike.baidu/lemma-php/dispose/view.php/2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