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的设计局的体制是什么?

2.前苏联的载人航天体系是怎样的?

3.苏联到底留下了多少先进黑科技?

4.苏联为什么研究未日机器

苏联的设计局的体制是什么?

苏联发明的电脑-苏联制造的电脑系统

设计局和中国设计院类似。但是中国长期以来重视各设计院党的领导,批判专家路线。苏联的设计局,总设计师比行政领导级别高,权力大。设计局与设计局之间,存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一般是部长会议向设计局下达任务,设计局完成。也有向几个设计局进行招标的。不过苏联设计局,每个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所以大部分是接受任务而已。如果是成套的武器系统,那么几个局和制造厂之间就需要互相配合。比如S300,就分为指挥系统,导弹系统,运载系统,雷达系统等。每个系统都是安排了不同的局完成。比如战斗机设计上,就存在竞争关系。米格和苏霍伊的斗法,人尽皆知

前苏联的载人航天体系是怎样的?

在整个航天科技领域,专家们从宏观角度看,认为前苏联的某些空间技术算不上世界最先进。但是,认为她建立起来的巨大航天体系是现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并且以总体优势体现了高科技目标,奠定了现代航天学的基础。

如果不计地面航天员训练中心以及测控中心等服务性机构,这个航天体系包括“和平”号空间站试验基地、“联盟”号载人航天飞船、“进步”号货运航天飞船、“联盟”号运载火箭和“质子”号运载火箭。依靠这些设备,开动这个天地间的复杂系统,进行广泛的空间科学研究和探索太空奥秘的任务。

“和平”号空间站复合体试验基地

“和平”号空间站在1986年2月20日发射入轨,质量20吨,长13.5米,最大直径4.15米,有效容积达90立方米,有太阳能帆板2块,总面积达102平方米,共有6个对接舱口。可以与它对接的专用舱和飞船有这样一些种类:大型对接舱,质量为20吨,直径4.15米,容积50立方米。其中不返回的大型对接舱,长度为6.5米;而返回的大型对接舱,长度为13米左右,并拥有太阳能电池帆板2块,面积40平方米,输出功率3千瓦。可以对接的小型对接舱,质量为7吨,长度7米,最大直径2.7米,有效容积10立方米。另外可对接的飞船是“联盟”号TM客运和“进步”号货运渡船。

以“和平”号空间站中心舱为核心的复合体试验基地,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空间对接拼装任务,拥有5个模舱,其中3个科学舱、1个“联盟”FM飞船以及主舱。

科学舱是“量子1”号、“量子2”号和“晶体舱”。“量子”号天体物理实验室是在1987年4月11日与“和平”号对接的。“晶体”舱是1990年6月最后发射上去的,全长13.73米,最大直径4.15米,有5个冶炼炉,其中一个较小,便于搬动。全部炉子均能自动工作,各种不同实验可同时进行。每只炉子带有控制晶体培养过程的计算机。冶炼炉能为大量实验提供良好条件,这些炉内最高温度可达到2000摄氏度。因此“晶体”舱的前景十分可观。有消息报道说,自“晶体”舱拼装到空间站后的头7个月,已经生产价值1000万美元的空间半导体材料。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个地球遥感舱和一个地球环境监测舱未发射组装到位。但现已拥有5个模舱的“和平”号空间站复合体,已具备进行天体物理研究、生产小批量蛋白和晶体的能力。

在使用期间,这个空间站复合体,既可变更模舱数量,也可改变总的配置。专用模舱还能做机动飞行,单独去执行任务。目前,“进步”号货运飞船所占用对接口将供一个不返回大型对接舱对接之用,而“进步”号货运飞船则对接在这个不返回大型对接舱的另一个对接口上。

为了在中心舱即主舱和其他舱室放置科学仪器和设备,辟有专门位置。仪器和设备可能安装在舱室之内,也可能装在空间站复合体的外表。设备的尺寸主要受运输飞船以及某些情况下放置位置的限制。

空间站上的闸门暗室,可使航天乘员不离开空间站就可看管工作在开放空间里的仪表。复合体外部的仪表和设备通过机械固定器固定。仪表工作过程数据以及实验结果由构成仪器组成部分的自动记录仪记录,并可用站上遥测设备直接将数据信息传送给地面跟踪站。

带有科学研究成果设备的返回,则使用载人航天飞船。从回复仪器打包到飞船着陆地面,通常不超过两昼夜。返回地面设备的尺寸规定不超过450毫米×240毫米×160毫米。

“和平”号空间站内的空气和地球上大气层差不多,气温终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真是四季如春。如果不出舱到开放空间去,航天员可以不穿航天服生活和工作。由于空间站远离地面执行观天测地任务,其乘员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危险,因此站上总是停着一艘“联盟”TM飞船参与复合体的工作。实际上还时刻准备着执行救援任务。

“联盟”号TM飞船

“联盟”号是迄今应用最多的宇宙飞船,目前已进入第四个10年。“联盟”号总设计师卡罗廖夫为它设计了几种类型:一种是地球轨道上运行的三舱型;一种是用于验证月球飞行技术的捆绑式两舱型探测器;还有一种是月球着陆型。用于地球轨道运行的“联盟”号飞船,发展了三代:第一代称为“联盟”号,第二代称为“联盟”号T,第三代称“联盟”号TM。“联盟”号最初用于执行3人低地球轨道单飞飞行任务,飞行时间可达两周半。“联盟”号10和11用于“礼炮”号空间站作渡船。在“联盟”号11发生一次降落事故之后,前苏联人对“联盟”号作了重新设计,使之成为仅能作两天半独立飞行的两人座舱空间站的客运渡船,即“联盟”号T。自1967年4月以来,前苏联共发射第一代“联盟”号飞船40艘,发射第二代“联盟”号T共15艘。第三代“联盟”号TM宇宙飞船和“联盟”号T的区别是安装了更新一代的交会对接雷达与计算机、无线电通信、紧急救援、联合发动机装置和降落伞等设备,采用了轻型材料,可多载200千克载荷。1986年5月21日,第三代“联盟”号TM首次发射,23日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成功。20世纪末,专用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客运的“联盟”号TM飞船已经发射过10多次,均获成功。

“联盟”号飞船由近似球形的轨道舱、呈钟形的返回舱和呈圆柱形的设备舱三个舱段组成。目前是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客渡飞船,它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之前,将轨道舱和设备舱抛弃,只有返回舱返回地球。从飞船起飞到入轨和返回,航天员都坐在返回舱内。返回舱内部容积4立方米,原有3个座位,能容纳3名航天员,后来改成2个座位,容纳2名航天员。舱内有显示各系统设备工作状态的仪器、导航仪表和各系统的控制转换开关。在其底部有防热罩,其内有4台装有固体推进剂的缓冲着落火箭。飞船入轨后,航天员就可进入轨道舱工作或休息。轨道舱容积4.9立方米,内有交会和对接系统、电视摄影机、出舱活动设备、航天员进膳用具、部分通信等。设备舱分前、后两舱,前舱为仪器舱,内有遥测系统、主要通信设备、各种传感器,后舱为发动机舱。设备舱外表装有天线系统。

“联盟”号TM的外表面除米的辐射器外,均有热覆盖防护。生命保障系统大部分装在轨道舱中,一小部分装在返回舱中,独立部分放在长沙发椅下。氧气瓶供紧急情况时用。废物管理和饮食都在轨道舱中进行。返回舱有够48小时的空气、食物和水,供紧急着陆时用。和货运飞船比较,“联盟”号载人飞船由于生命保障系统、热防护、控制和其他有关部件占去相当部分的有效载荷而费用昂贵。

“进步”号货运飞船

“进步”号货运飞船是用“联盟”号载人飞船改装而成的。除去飞船载人所必需的部分,还装备有自动控制系统;降落返回舱用推进剂和氧化剂容器来取代;原用于航天员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变成了“进步”号飞船的货舱。“进步”号货运飞船发射时重量为7吨,有效载荷2.5吨,大约是其自身重量的36%,效益是相当高的。

“进步”号货运飞船给空间站驻站人员运送他们需要的燃料、压缩空气、食物、水、空气再生器、衣服和邮包,还运送实验需要的置换设备、仪器和装置,还有普通摄影、**摄影胶片。因为宇宙辐射原因,胶片在空间站不能长期保存。

“进步”号货运飞船还帮助运走航天乘员在空间站不再需要的东西。虽然废物垃圾可通过空气锁箱丢弃,但会污染宇宙空间并损失空气,此外,通过空气锁箱是丢弃不了大的东西的,所以航天乘员们都喜欢用“进步”号货运飞船处理他们的垃圾。

“进步”号货运飞船和空间站对接并卸货之后,装好垃圾便脱离对接,启动减速发动机,离开地球轨道向大地飞去。由于货运飞船没有热防护措施,进入地球浓密大气层后便立即被完全烧毁,如果有少许残余,一般会溅落大洋之中。

“联盟”号运载火箭

“联盟”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第一级是由捆绑在第二级下部外侧的4个火箭组成。因此,“联盟”号运载火箭是由6个火箭发动机串并联组成。发射的飞船固定在火箭的第三级上,外面有整流罩,整流罩的前端固定着应急救生火箭。运载火箭与飞船组合体全长48.8米,底部最大直径10.3米。“联盟”号运载火箭在航天体系中的作用是向空间站发射“联盟”号TM客运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将6900千克重的飞船送入倾角50.5度、远地点450千米、近地点200千米的近地椭圆轨道。发动机燃料为高、低两种沸点的混合推进剂。事实证明,“联盟”号运载火箭的设计是高度成功的,有极好的可靠性和长久的生命力,生产、使用已经30年。其质量可以和已经持续生产制造25年的DC-3航空器、著名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产品相媲美。用“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飞船的次数与美国“水星”、“双子星座”、“阿波罗”以及航天飞机发射次数的总和相当。平均每年用“联盟”运载火箭发射飞船6次。由于长期使用,该运载火箭生产批量大,工艺稳定,成本也便宜。

“质子”号运载火箭

“质子”号运载火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串平行三级发动机火箭,另一种为改型的四级火箭。“质子”号运载火箭也已使用20多年,在航天体系中专用于发射“礼炮”号、“和平”号空间站以及“和平”号空间站的专用模舱。

“质子”号三级火箭,不包括载荷时全长44.3米,能把21吨有效载荷送达倾角51.6度、200千米高的近地圆形轨道。四级型“质子”号火箭能将2200千克有效载荷送达任何对地静止轨道位置,能将5700千克载荷送往月球,5300千克载荷送往金星,4600千克载荷送往火星。所有各级火箭发动机燃料均为混合推进剂。

考察前苏联航天体系,各构成要素非常协调且运用恰到好处,各显其能。虽然用一次性发射系统做天地间的运输工具,但由于生产批量大、工艺稳定和可靠性好,成本反而比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低。

这个航天体系的长期运行,为空间科学研究带来极大好处。例如,前苏联航天员已经完成了500项以上空间材料加工处理和合金形成试验,有的已经以空间车间的形式进行小批量生产。空间产品性能优于地球产品,通常具有更好纯度和特性。所有试验成功的这些项目,在转向大规模空间工厂生产后,能引起工业的巨大变革。同时,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还不断创造在空间长期逗留的纪录,说明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苏联到底留下了多少先进黑科技?

冷战时期美苏对峙,在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双方都把军事装备的设计制造推向白热化,一大批奇特、怪异的武器和设备被制造出来。

尤其是前苏联,他们的军工产品粗犷奔放、人机工程及其恶劣,操作上也不友好,外观上以傻大黑粗而著称。不过在粗糙的外表下,隐藏了一些了苏联工程师们创造的一系列?黑科技?奇迹,他们土样结合,创造了众多具有想象力的武器。

一亿吨当量的大伊万氢弹,又称沙皇炸弹

在美苏大搞核竞赛的年代,主张暴力美学的苏联?不负众望?地搞出来一款,真正令对手闻风丧胆的核武器-大伊万,这是人类至今制造过的不管是在体积、重量、威力上最强大的炸弹,原本设计当量相当于一亿吨TNT,不过苏联当局担心试爆后的核子落尘对环境的严重影响,决定将核弹减半为5000万吨当量,但是其威力仍然是二战?小男孩?的3846倍。

在沙皇炸弹的实验中,爆炸造成的地震波环绕地球三圈仍能被仪器感知,整个欧亚大陆甚至在这场爆炸中移动了8毫米,整个爆炸规模在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规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恐龙灭绝的陨石坑事件。

此后,苏联停止了更大氢弹的研发,用苏联科学家的话说,?我们可以制造更大的,但是不想炸到自己?

超频-6单兵核手提箱

苏联冷战时间的核武器不仅向大型化发展,在小型化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苏联的超频-6就是小型化的代表,超频-6是一种单兵核手提箱,是专门研发给苏联的特种部队和克格勃使用的,其重量轻、威力大,是世界上最小的核弹。

据说苏联在哈萨克斯坦沙漠中进行测试的时候,1枚1000吨当量的超频-6爆炸威力能让半径800米的沙漠直接改变模样,所产生的冲击波和核辐射范围更是大的惊人。

设像如果射频-6被克格勃特工偷偷带入美国,会给美国带来什么样的恐慌。

VVA-14水上两用反潜机

苏联别里耶夫飞机设计局于1973年研制的水上反潜机VVA-14,设计师巴尔第尼带领一个设计小组研制出来用于水上反潜的VVA-14中型垂直起降水陆两用飞机,VVA-14的机身如同汽车的车身一样,短而狭小,仅留出一个安置机组人员的短舱,该飞机即可在陆地上使用,又可以在水上和雪地上使用,甚至可以在海里航行,他可以在任何气象条件下从海上作战水域起降。

该飞机于1972年首飞,但由于没有得到苏联海军的支持,后来流产,如今仅剩一架的VVA-14飞机残骸遗留在俄罗斯联邦中央空军博物馆。

史前巨兽? 2A3?聚光器?原子炮

2A3聚光器原子炮,口径达406mm,重量64吨,最大射程25.6千米

2A3聚光器原子炮是苏联为应对美国M65原子巨炮而生产的自行原子榴弹炮。2A3聚光器原子炮只能发射由火箭助推的高爆榴弹或战术核弹,炮车自身不携带炮弹,由专用的车供弹,并由车尾的小吊车装弹,射速每2-5分钟1发。

2A3聚光器原子炮仅在1957年红场阅兵式露过一次面,由于苏连战术火箭和导弹的研制成功,2A3聚光器原子炮于1960年退出苏军现役装备,成为博物馆中的展品。

地效飞行器

1966年地效飞行器首飞成功,由于飞行器非常大,又在里海航行,所以绰号?里海怪兽?,机身背部装有6管P-280反舰导弹,用于反舰用途。

截止1982年,苏联共建成2艘里海怪兽,用于两栖登陆作战,航速高达300节,可运送8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米12直升机

米12信鸽重型运输直升机,是苏联上世纪60年代制造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双旋翼直升飞机,两翼分别带有一个螺旋桨,每个直径达到35m,当他们旋转起来,螺旋桨可触碰的亡地带长达67m,这个宽度超过了波音747。

米12采用并列双旋翼布局,有两个5旋翼,配备4台发动机,单台功率4125千瓦,机翼为反梯形,起落架为前3点式。

后来由于涡轮轴发动机取得较大进展,超大型直升机采用常规布局成为可能,因此米12项目下马,为米26直升机让路。

苏联太空武器-?极地?号天基武器

1983年美国透露出要建立一个反导弹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在敌方导弹进入大气层前进行拦截,这让求胜心极强的苏联感到莫大的侮辱,苏联于是着手研究对策,因此极地号天基武器就浮出水面。

极地号,长度37米,最大直径4.1米,质量80吨,运载火箭为能源-t,预定轨道280公里LEO,倾角64度,瞄准系统:雷达+光学瞄准系统,防御系统:云钡发电系统+黑色磨砂喷漆,武器装备:1兆瓦的二氧化碳激光炮,无后座发射系统用于部署核太空雷。

SVL高速喷气实验火车头

1970年苏联在加里宁机车厂制造了SVL高速喷气实验火车头,SVL的喷气发动机来自雅克-40科技的AN-25涡扇发动机,在运行测试期间,SVL最高速度达到了300KM,但由于当时的铁路条件受限,根本无法承受300KM/H的超高速度,SVL象征性的实验之后便被封存。

苏联为什么研究未日机器

前苏联的Perimeter只是“末日机器”的技术名称,其别名是Mertvaya Ruka或“亡之手”(Dead Hand)。它于上世纪80年代建造完成,至今仍然处于高度保密中。

前苏联研究和建造Perimeter完全是为了应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自美国里根总统上台之后采取了种种强硬措施,其在冷战期间最具有挑衅意味的举动就是他宣布美国将开发激光反导系统,并在太空中部署核?武器,以防御苏联的核?弹?头。这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而对莫斯科而言,这个计划是“亡之星”,同时也让前苏联再一次确认了美国正在准备核打击的意图。

前苏联认为:“星球大战”计划不可能一次击落数千枚苏联核?导弹,美国制定该计划的意图显然是在为它发动第一波攻击后能保证有继续摧毁苏联剩余的反击力量而做准备。从另一方面讲,当美国以数千枚导弹对前苏联的城市和导弹发射井进行第一波核打击后,前苏联的一些核?导弹或许能够幸存下来并对美国进行报复性打击,而里根组建的防御系统此时便能够阻止这些导弹的攻击。

“末日机器”便是前苏联为了应对核大战而设计的。不过它并不是一触即发的设备,平时只是处于半休眠状态。当发生危机时,政?府高层便会启动并激活它。

“末日机器”的设计非常严格,它不仅要能够协助政?府高层在混乱的核?战争中弄清战况,还要保证在各种恶劣的情况下仍能够继续维持运作。其中设想最恶劣的情况就是,苏联政?府高层已经完全被消灭,这意味着“末日机器”要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自动发动核打击。

由于“末日机器”是按照最恶劣的情况进行设计的,因此它并不是由前苏联的预警系统提供预警后才启动的。首先,当核?战争危机升高时,苏联会启动它到待命状态;其次,它会利用核?爆监测系统监控苏联境内的核?爆迹象,所有的数据会汇总到中央计算机,经过逻辑判读是否要采取反击手段。而且,其逻辑判读是以美国的核战火力为依据,并不会因次强国家的攻击而启动。此外,“末日机器”还会检测与苏军总?参?谋部之间的通信是否还畅通。如果通信中断,它会认为“末日”已经到来,然后开始发动反击。

一旦“末日机器”启动,整个核?反击便会由导弹指令进行控制。事实上,前苏联的一些洲际导弹发射井中藏的并不是洲际导弹,而是将弹?头改装成装有UHF通信设备的弹道导弹。当“末日机器”启动时,这些导弹会起飞到空中向前苏联幸存下来的导弹发射指令,对美国进行攻击。因此,只要“末日机器”往天空打出一颗闪亮的“信号弹”,西伯利亚上空便会飞起数千枚核?导弹,向美国射出致命的打击。

不过,美国也修建了类似版本的“末日机器”,这个机器在美国被称为“紧急火箭通讯系统”。该系统还装有地震和辐射感应装置以检测全球范围内的核?测试或核?爆?炸。而且,美国还将其和一个名为“僵尸报复”的系统结合在一起,以防止因事故或者人为操作错误而无法启动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