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机器开着有辐射吗,放射科电脑系统怎么开机
1.什么是医学影像管理系统?
2.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
3.电子病历的主要应用
4.如何设置x线机房,在什么样位置好?
5.一般有胶片了报告还有多久
放射科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RIS。
基本释义:
英文全称: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adiology:放射学、放射科。
Information:信息、消息、见闻、情报。
System:系统。
系统概念:
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是优化医院放射科工作流程管理的软件系统,一个典型的流程包括登记预约、就诊、产生影像、出片、报告、审核、发片等环节。神华科技RIS系统内含PACS,配合医学分类和检索、放射物资管理、影像设备管理和科室信息报表等外围模块。
系统功能:
1、登记:患者信息可直接录入,通过姓名等从RIS数据库中调用,或从HIS数据库中调用、检查信息可直接录入或从HIS数据库中调用,亦可考虑应用模板、临床信息可直接录入或从HIS数据库中调用。急诊患者的个人信息可以暂缓录入。
2、复诊检索:对于复诊患者,按影像设备、检查项目、检查医师、患者来源进行检索。
RIS的核心及发展现状:
1、RIS的核心
RIS的核心是网络上的数据共享。RIS运行于局域网上,由服务器及若干个工作站连接而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形总线拓扑结构,传输协议遵循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网络主干宽带为1G,网络采用ATM宽带多媒体异步通讯网。
网管服务器管理者整个网络的资源及维护系统安全,对远程登录访问用户进行验证并连接管理服务。
2、发展现状
我国仍有很多医院的放射科是采用手工管理的,即使有信息系统存在,也只是针对人、财、物的内科室管理。具体来说,目前国内放射科的工作流程是从各个临床科室传来的检查预约单,手工分配给医疗设备,检查结果也是在较大的医院内。
放射科不得不手工检查设备的工作情况和患者的检查情况,以便及时地分配检查任务,这就是对检查任务的手工管理。
什么是医学影像管理系统?
医用x光机与DR设备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用于医学诊断中的放射科检查,它们都是利用了:射线的物理穿透效应,可以对于人体内部组织进行透视、检查,从而快速诊断患病情况,及时给予治疗。
医用x光机与ar机区别在于传统医用x光机拍完片子之后不可以将图像直接显示在屏幕上,需要胶卷才可以显示。从拍摄到出胶卷的时间间隔比较长。而ar机则是一种数字化高频智能x光机,DR机用矩阵直接代替了胶卷的功能,拍完就可以显示在电脑显示器上,这一优点大大节省了一声诊断的时间。其次,从成像效果上看,医用X光机与DR机也是有区别的,医用x光机在拍摄过程中信号有所损失,而DR机的成像效果更加清晰。DR机无需耗材,一次投入,终身受益。因此,现在各级医院更加青睐于DR机,逐渐淘汰传统医用x光机。
医用CR和DR的区别有哪些?: 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放射诊断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X线成像技术是医学成像的主要技术。数字X线成像技术CR、DR近来年发展非常迅速,使人们使用比先前低的X线辐射剂量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成为可能。
一、CR与DR工作原理
1.CR(ComputedRadiography)也称为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存储荧光体成像,日本富士公司在1981年推出首台用于临床应用的CR,随后美国柯达、德国AGFA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CR产品,它采用磷光体结晶构成的成像板(Plated)即IP板吸收X线信息,IP板感光形成潜影,再经过扫描转化成数字化信号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图像处理。IP板外观像1个普通的增感屏,由基板和磷光体材料组成,外层加一层保护,再用暗盒装载保护,可以像普通X线暗盒一样拿去拍片。IP板在X线曝光后将X线的图像信息存储在晶体中,再把IP板送到读出装显,读出X线图像信息,送入计算机系统。图像信息经过读出并显示读出后,存储在IP板上的信息消失,成像板又可以再重复使用。优点:(1)CR的曝光剂量与常规X线摄影相比,曝光剂要比常规片要小;(2)摄影条件要求比胶片低,几乎没有“废片”;(3)采用CR时,X线设备不用经过大的改变,其拍片过程与原有的X线胶片摄影没有什么变化;(4)图像后处理功能,可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及范围。
2.DR的工作原理 DR(Digitalradiography)也叫数字摄影,早期的DR是采用增感屏加光学镜头耦合的CCD(数字化耦合器)来获取数字化X线图像,有一点类似影像增强器加CCD的工作方法,这种技术被认为是第一代的DR技术。
现在普遍应用的DR主要是采用平板探测口(FPD)对X线产生的图像信号进行扫描和直接读出,成像原理是先将X线信号转变为可见光通过光电2极管组成的藻膜层(TFT)进行聚集,由专门的读出电路直接读出送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目前平板探测口分为以非晶硅为代表的间接转换数字摄影(IDDR)和以非晶硒为代表的直接转换数字摄影(DDR)两种类型。
DR的组成一般包括高压发生器、X线球管及支架、平板探测口、系统控制口等构成。与常规X线信号相比,优点除了具有CR的优点外,DR系统是用平板探测的X线接收装置替代了传统的增感屏及胶片,实现了X线信号的数字化,信号的动态范围、空间的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高,曝光剂量低,可随时得到供医生观看的X射线影像。在影像传输、存储和放大等处理中几乎不损失影像质量,成像速度远快于传统的胶片X射线系统。
二、CR与DR的性能比较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系统, 现从系统功能、图像质量、控制使用及软件功能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系统功能比较:CR是在传统X线胶片摄影装置改进而来,它是利用IP板替代了原有的胶片暗盒,与现有的X线拍片系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IP板在X线曝光后,将图像信息存储在IP板上,将IP板(类似暗盒)送读出装置读出处理,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DR则是完全数字化的产品,完全改变了传统X线胶片摄影过程,平板探测器(FPD)经X线曝光后即时将X线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计算机进行处理,设备是一套全新的数字X线机。
2.图像质量比较:图像的空间分辨率CR>3.5LP/mm,DR>3.6LP/mm;密度分辨率CR>212灰阶,DR>214灰阶,DR的FPD显示信息>CR的IP板,DR调制传递函数MTF高于CR。
3.操作使用:目前医院使用CR、DR已比较普及,据不完全统计,使用X线传统屏片摄影每个病人平均需要7.5分/人,采用CR摄影的需6分/人,而采用DR摄影的需要2.5 分/人,CR可与原有的适合X线平片摄影的X线机系统配合使用,特别是可用在ICU、急诊室等特殊科室的复杂体位的摄影,而DR系统则较适合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
4.软件功能方面:CR、DR的软件功能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软件功能大同小异,都是采用质量控制摸块和后处理技术保证图像的质量和稳定性,DR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utomaticExposureControl,AEC),主要原理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探测器(电离室),在曝光时测量透过病人的X线剂量,当达到图像采集所需要的剂量后,自动关闭X线系统,保证了整幅图像的一致性,在快速得到一幅数字图像后,可以立即对图像进行数字优化处理。而不必像以往胶片冲出来之后才知道图像的好坏,病人因为图像的问题而被重拍的概率大大降低,病人也避免了接受不必要的X线照射,减少了所接受的射线剂量。通过AEC技术,配合其工作站上的多种处理摸式,使成像质量稳定,且操作简单化,不用人为的调整和处理。CR的曝光指数(ExposureIndex,EI)参考值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参数,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EI和EVP值以达到高质量图像的目的。由于拍片过程与后期的图像处理没有直接的关联,要获得较好的质量的图像,还需要一定的投照技术和经验,设备可操作性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比DR要差一些。
三、CR与DR的共同点
共同点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其曝光宽容度相对于屏胶片系统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因而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于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CR与DR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窗宽窗位调节、放大缩小、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和密度测量等,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它们还有效解决了图像的存档管理与传输,可以采用光盘刻录的方式保存影像资料,具有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总之,根据潍坊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使用CR、DR的实践认为,CR与DR系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有优缺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是一对并行发展的系统,CR目前在中小型医院仍不失为较方便的数字摄影过渡设备。DR摄影技术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技术性能也不断提高,价格大幅降低,已达到了普通患者能接受的水平,将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途径。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
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uniations Systems)即IMAC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应用于医院中管理医疗设备如CT,MR等产生的医学图像的信息系统。PACS系统由三部份组成:
1、Database Server SubSystem:用于管理影像。
医学图像诊断在现代医疗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借助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已越来越离不开医学图像的信息,在临床诊断、医学科研等方面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医学图像信息是多样化的,如B超扫描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核磁共振(MRI)图像、X-CT图像、X线透视图像,各种电子内窥镜图像,显微镜下病理切片图像等。随着医学诊断可视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正在不断努力,寻求更清晰、更有诊断价值的高质量医学图像。中国的医院在过去十多年间,引进了大批进口的先进医学图像设备,对提高诊断水平,加强对医院等级管理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资金的困扰及仪器设计的水平、大多数医学图像设备都没有考虑图像的储存和传输功能、充其量配置一部打印机或X光胶片作图像记录。医生诊断是通过对仪器屏幕的图像进行肉眼观察,凭个人的经验进行分析诊断、主观成分较多。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医学图像的存储和传送成为可能,大容量的硬盘、图像信息的压缩技术、可读写光盘的应用,使医学图像可以大量存储。DICOM3.0标准的制定使医学图像及各种数字信息在计算机间传送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数据接口与互联网接通,就可以进行医学图像信息的远程传输,实现异地会诊。PACS是实现医学图像信息管理的重要条件,它把医学图像从采集、显示、储存、交换和输出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实现图像的储存和传送。
此外,通过对医学图像和信息进行计算机智能化处理后,可使图像诊断摒弃传统的肉眼观察和主观判断。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图像的像素点进行分析、计算、处理,得出相关的完整数据,为医学诊断提供更客观的信息,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不但可以提供形态图像,还可以提供功能图像,使医学图像诊断技术走向更深层次。
2、File Server SubSystem : 用于存放影像。
大容量存储设备分为以下四类:磁介质,光介质,磁带及其它(如全息存储)仍在发展中的介质。磁盘容量正在飞速增长,未来的方向是TB级桌面磁盘,2000年时价格下降到3美分/MB。在光学存储设备中,DVD是目前的热点,但其影响力远不如CD-ROM技术当年的影响力。DVD目前可以作为备份介质,但作为存储介质仍有不足,可擦写的DVD还不成熟。磁带的新进展包括多磁道记录、磁阻式磁头和允许随机访问的新型格式。磁带的价格很有吸引力,但不能防潮,也不能接近磁场,存放场所的要求比较严格。
备份(归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考虑到技术的变化,归档策略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例如,一个机构的7年归档容量是11TB,因而现在购买了11TB的存储介质,但存储介质的价格将来会下跌,技术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不合算的。
数据库的性能、可靠性和容量与PACS系统的性能直接相关。PACS系统中图像的每一次流动都与数据库有关,但PACS的数据库技术受到了忽视。当PACS集成到MIS系统中时,这一点将会得到改观。高可用性技术的发展随着用户对PACS的依赖性增强将会越来越重要。
3、DICOM SubSystem:透过DICOM 协议与检查设备连线作业。
电子病历的主要应用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有骨折的治疗、识别神经系统疾病、胸部并发症的诊断。
1、骨折的治疗
有时骨折和软组织损伤可能是肉眼看不见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对自己的诊断更加准确和自信。人类诊断学家通常通过首先关注其直接的临床问题来观察创伤相关成像。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可以忽略骨折。
2、识别神经系统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原发性侧索硬化的鉴别高度依赖于医学影像系统。放射科医生经常会出现假阳性,这可以很容易地避免使用人工智能。手动分割和定量敏感性映射评估运动皮层通常是困难的。使用人工智能将对研究有很大帮助。它还将有助于开发一种有前途的成像生物标志物。
3、胸部并发症的诊断
肺炎和气胸通常由放射科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手工操作时,如果患者已有肺部疾病,如恶性肿瘤或囊性纤维化,识别可能面临困难。除此之外,在胸片上突出在横膈膜穹窿下的肺炎病例也常常被忽视。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准确地识别出这些疾病,从而缩短诊断时间。
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发展:
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通过医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及统计学等的进步,有些预测则认为人类的无数职业也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
2、人工智能的发展
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50多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如何设置x线机房,在什么样位置好?
电子病历是医院中医疗信息系统的核心。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医院的医疗提供信息服务,其各项功能都是建立在对病人的病历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它包括:
①病人的姓名、性别等自然信息。
②病人的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流行情况。
③病人在医院所接受的各种检查记录。
④医师为病人所做的各种治疗记录。
⑤对病人的护理记录等。
有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疗工作的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急诊病人突然来到医院,医师可以将病人身上所带的健康卡插入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就会立刻显示出病人的有关情况,如姓名、年龄、药敏等等,此时医师就能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出需要的检查项目单。完成检查后,经治医师能够立刻得到检查结果,并作出诊治处理意见。如果是疑难病例,经治医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请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进行会诊。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提出会诊意见,以帮助经治医师作出治疗方案。电子病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使这个医疗会诊的时间大大缩短,质量大大提高。
国外于1994年推出的多媒体电子病历记录系统--Viewscope,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该系统是集图像、视频、声频以及文本于一体的多媒体微型计算机系统,它能从多种数据源同时存取信息,使医务人员能从一台普通的桌面微机系统上一次查阅有关病人的所有病历记录,如X-光片及超声波图像,观看有关病情记录的录像以及录音等。Viewscope系统中所存贮的信息包括:
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CA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X-光片、超声波图像以及照片等;
②病历记录、图表、信件以及单据等文件;
③手术期间录制的录像片等;
④有关医疗报告以及对X-光片解释的录音等。
多媒体电子病历系统Viewscope还能和其他医疗信息系统相联接,形成一个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 2.传统病历无法保证数据完整,电子病历则可保证完整、准确、及时获得信息资料。
传统病历的这种缺陷源自诸多方面。
首先,检查、治疗、监护等技术的发展,甚至于包括管理技术的发展都在否定传统病历。按照病案管理的初衷,所有患者相关资料最后都应集中到病案中进行统一保管。X线片最先脱离病案而单独管理,病理切片、涂片更是从来没有归入病案,CT、B超、核磁等各种成象造影检查,围手术监护、透析治疗、康复治疗等等种种检查治疗获得的大量的信息均被保存在病案之外,进入病案的只是简短的报告或是部分简略的影象资料,有的除了医嘱和病程日志外甚至什么具体资料都没有留到病案中,这些信息资料被分散保管在各专业部门或被丢弃。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病历纸介质条件的限制,既便有些资料,如一段多普勒超声录象,希望与病案一同保管,也是不可能的。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医嘱等信息被存入计算机,尽管仍有打印页装订到病案中,但查看纸面信息的人越来越少。综合上述情况,从总趋势上不难看出,通过病案保管的患者信息占患者总信息的比例正在迅速变小,在一个不太久的未来,纸病历必然会失去其存在意义。
其次,交通的发达,使人们的地域观念减弱。医疗体制改革,使患者可以选择多家医院就诊。一个人可以在北京的东城或西城的不同医院看病,也可能在深圳、西安的医院看病。采用纸病历,任何一家医院想全面得到其它医院关于某个病人的病历资料都是十分困难的。这种困难不仅限于形式,不同医院的检查结果、习惯用语、质控标准等,其它医院的医生基本上无从获知。
电子病历可以全面管理各种信息资料。
可以集中管理,也可以分散管理并在理论上收集完整的各种分散管理的资料。例如一位患者做CT检查,他在做检查时,放射科的医生可以即刻看到其影象,主管医生则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在病房同时观看,但此时由于放射科医生尚未给出诊断报告,相关影象资料主要保管在放射科。当诊断做出后,相关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传入电子病案室永久保存,此时主管医生能体会的只是内容的不同,具体资料位于何处,不需要也不必关心。不同医院的电子病历可以通过网络和必要的协议、标准在医院间完成数据传输交换,医生则可得到全面的资料,同样是不必关心病历的保存位置。 3.传统病历无法得到必要的释义,无法进行知识关联
所谓释义,就是解释含义。对于病案,释义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不同医院不同医生或工作人员使用的术语或检查仪器记录的信息,其实际含义需要解释,以使不同的人能够正确获知其准确含义。例如一家医院的病案在另一家医院中被阅读时就需要做必要的释义。患者或保险公司人员等非医疗人员阅读病历更需要随时释义。
二是对于由于专业、资力或新进展造成的生疏术语或新概念或新的检查、治疗项目、新药等,需要解释说明理论根据、含义、正常值、适应症等等。释义功能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知识工程。知识关联对于医学实习生、进修医及低年资医生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关联也利于解决由于专科细化造成的病历阅读困难,利于低级别医院的医生共享应用高级别医院的病历资料。这类功能纸病案完全无能为力。 4.传统病历不能保证及时获取、不能共享
除了前述由于病案属于不同医院而造成的取用不便外,同一家医院内部也会由于病案正被借用、尚未归档、丢失等原因造成病历不能及时到位。采用电子病历则可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一位患者的病历不仅可以多人同时获取,而且可以异地,不同医院获取。如果接入无线网,则医生可在任何时候,如在旅途或在会议中,获取病历。
以上介绍了理想电子病历与传统纸病历间的一些主要差别。但是,现实存在的电子病历,由于种种原因,还达不到理想效果。电子病历的现实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变化的概念,或者说电子病历有许多现实版本。广为接受的电子病历定义由美国医学研究所(IOM)1991年提出,原文如下:
……an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that resides in a system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support users through availability of complete and accurate data,practitioner reminders and alerts,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links to bodies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other aids.
其译文大致为:
电子病历存在于一个特殊系统中,借助这个系统,电子病历可以支持其使用者获得:完整、 准确的资料; 提示和警示医疗人员; 各种医疗决策支持系统; 连接医疗知识源;其它帮助.
这个定义提到一个概念叫电子病历系统。
传统病历需要医护人员借助纸张、油墨记录信息,通过一组专业人员手工加工、整理、保管病案。一份病案通常是一叠记有信息的纸。
电子病历需要借助计算机设备转变成可与人交互的信息形式,结合数据采集、记录、加工、存储、管理、传送等工作完成电子病历功能。这些工作是通过一套计算机系统来完成的,这个系统就是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是电子病历依附存在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电子病历是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形式或功能统称。由于比起系统概念,医护人员更关心病历的内容,而且愿意具体化、形象化, 所以通常模糊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概念, 不管是系统还是电子病历本身,都笼统称为电子病历。
在电子病历的有关文献中,有一个词叫虚拟病历(VMR Virtual Medical Record)。这个词有助于理解电子病历。
所谓虚拟病历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管理了足够数量和种类的病历信息,在需要时,可以完全再现纸病历的全部内容,但其数据保存方式不囿于传统病历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虚拟病历强调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的病历数据对传统病历从形式到内容的再现能力。对电子病历而言,做到再现传统病历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全可以的,但电子病历并不拘泥于再现,也不追求再现,而是追求更合理、更高效的形式。这是使用虚拟病历和电子病历概念时需要注意的。
一般有胶片了报告还有多久
1
、土建要求
从地理位置上放射科建在远离病房和人员集中的地方,与门诊楼连体时在一层
或一层一端。框架结构或普通实心砖墙。实心墙体厚度
23cm
或
37cm
,混凝土
墙体厚度
≥20cm
。多层建筑时,楼板用混凝土灌注并有一定承重,因为大型机器
机体较重,而且频繁运动产生震动,因此有些大型机器要求楼板承重
1000kg/
㎡
(如包含影像增强器的的大型
X
线机重量通常均值
800-1000kg
以上,甚者
1200kg
以上)
2
、水、电等要求
水是放射科不可少的
特别是暗室内,要利用水冲洗胶片(干式胶片除外)
,故
应保证水的上下通畅,
但其他机房内一般不需自来水。
当然,
随着数字化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医院放射科已经实现数字化,
因此传统暗室洗片的方式已逐渐被人舍
弃。
电是放射科所有机器的动力
X
线机属于大功率精密设备,
供电优劣直接影响着
机器的性能发挥。
X
线机对电源的要求包括
:
电源的容量、
内阻、
频率、
电压等。
电源容量:
X
线机所需电源容量在
X
线机安装说明书中都有规定。放射科所需
电源总容量要根据设计安装机器台数和每台
X
线机所需电源容量进行计算。安
装单台
X
线机时按安装说明书要求即可
安装多台机器时,通常可以按每台机器
实际所需容量之和的
1/3
选择,因为多台机器不可能在同一瞬间内曝光。
电源内阻:
X
线机是瞬间大功率负载,在摄影时供电电流很大。大型
X
线机可
达几百安培电流,所以电源内阻对电源电压的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
X
线机的
正常工作甚至造成机器电路元件的损坏。电源内阻是
X
线机设计时的重要技术
参数,每台
X
线机都根据机器容量大小规定电源内阻。我国在
X
线机系列产品
规范中要求,
使用
380V
电源电压
25kW
的高压装置时电源内阻值为
0.3Ω
50kW
时
0.15Ω
100kW
时
0.1Ω
。电源内阻是指电源变压器内阻和电源导线内阻之合
(变压器内阻和绝缘导体阻值在电工手册中能查到)
。当变压器选定之后电源内
阻主要是电源导线电阻,它取决于电源线的材料、长度、截面积,因此应尽可能
使放射科的工作场所与变压器机房距离近一些或者增加电源线导体的截面积。
电源电压、
频率、
相位:
一般
X
线机对电源电压都有明确的要求
(
220V
或
380V
)
且电压波动范围在
-15%
~
+10%
我国的供电频率为
50Hz
国产
X
线机均按
50Hz
设计,
国外
X
线机有的按
60Hz
设计,
但它内部有的电路可以调整为
50Hz
电路,
电源频率要求
±
0.5Hz
。电源相位要相对稳定,当改变相位时
X
线机三相驱动马
达的转动方向也发生改变。
地线: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X
线机要有良好的接地。接地的意义有
两方面
:
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工作接地是电路工作时需要接地,如高压次级中
心接地。保护接地是将
X
线机不带电金属外壳或金属元件外壳与接地装置进行
连接,
一旦绝缘破坏或击穿漏电则与大地连接,
起安全保护作用。
接地线用
≥4mm
2
的多股铜线与地极焊接牢固成为一体。接地电极一般用面积
>0.25m
2
、厚
度
>3mm
的铜板制成。埋设于离建筑物
3m
以外地下
1.5m
地槽内,周围放木炭
和食盐,保证地电极周围湿润。自来水管作地线时(小型
X
线机)
,用宽
3cm
厚
1mm
的铜皮紧固于自来水管上。我国规定
X
线机的接地阻值应
<4Ω
避雷:
现在设备大都使用集成电路和微机控制,
对外部电源要求严格。
当雷电发
生引起外部电路电源改变,
一个大的冲击电流进入正在开机使用的设备,
可对集
成电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和电子元件的不可修复故障。
因此不仅要在房屋建筑安
装避雷装置,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在机器电源配电箱上安装避雷装置,以防雷击。
3
、房屋要求
一般要求:
布局要合理,
要根据用途安排房间,
要有利于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
率、
方便患者,
有利于
X
线机的安装维修并同时注意防护。
室内应干燥、
防尘、
防鼠
设有空调或者暖气。电源配电箱和穿线孔预留在合适的位置。
机房空间大小:应以保证工作安全方便为前提。按照国家防护标准规定
:
机房应
有足够的使用面积,新建机房,一般安装
100mA
以下
X
线机
≥24
㎡,
200mA
以
上的可
≥36
㎡,多球管
X
线机房面积可酌情扩大
机房高度由于机器结构不同要
求不一,一般在
2.5
~
3.5m
之间。
机房其他结构:我国《医用诊断
X
线防护设施标准》中规定
:
机房门、窗必须合
理设置,
同样要有适合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使受检者得到相应的防护。
机房要保
持良好的通风,
安装送新风系统或换气装置。
隔室操作室与机房间的观察窗有足
够铅当量的铅玻璃。
4
、公众防护要求
放射科工作场所与其他科室的区别,
不仅是安装机器的区别,
还有一个重要的区
别在于
X
线机发出的射线辐射。这关系到工作人员、患者和周围外环境人员的
健康。因此,
X
线机房的设计要把防护放在第一位。根据我国《医用诊断
X
射
线机卫生防护标准》
机房中射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
2mm
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主
防护)
其他侧墙壁和天棚
(多层建筑)
应有
1mm
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副防护)
透视机房的墙壁均有
1mm
铅当量的防护厚度。以普通砖墙为例,一般
24cm
厚
的实心砖墙只要灰浆饱满不留缝隙即可达到
2mm
铅当量,空心砖或砖缝灰浆不
饱满时不能达到
2mm
铅当量。
除墙壁防护外,
门窗、
通风口、
穿线孔、
传片箱、
观察窗等都要有防护措施。
5
、对周围环境的要求
因为
X
线电离空气对人体有害,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
三十四条就规定:
使用射线装置的场所,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
性标志,
(警告标志的含义是使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其背景为**,正三
角形边框及电离辐射标志图形均为黑色,
“
当心电离辐射
”
用黑色粗等线体字。
正
三角形外边
a1=0.034L
,内边
a2=0.700a1
L
为观察距离)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
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
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避免一切非工作人员在机房周围停留
胶片报告自助打印机操作简单方便,24小时开机,有语音提示,通过扫码执行操作,所有放射科检查的胶片及报告结果可在自助打印机上保留半年时间,患者可随时取胶片和报告。
据了解,放射科原有3个取片窗口,每天要取2200份报告,现在增设了32台自助打印机,相当于32个窗口同时取片,工作效率提升近10倍。
中国医大一院胶片报告自助打印机投入使用 检查结果可保留半年
胶片报告自助打印机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医学影像检查后到取片窗口取片、取报告排长队的繁琐,同时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强度,节约了患者排队等候取片时间。并且通过二维码识别,大大降低了因患者同名同姓而造成的人工差错,既优化了就诊流程,保证了医疗安全,又为患者带来了每个检查都是如此巨大的图像数量,每一幅图像都必须仔细观察,可想而知完成报告是需要不少的时间的。所以放射科取报告的地方总能看到焦急等待的身影。
下面我们就来捋一捋放射检查的流程,看一看诊断室内患者一般接触不到的医生对着显示屏都在干些什么。
放射科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为什么“胶片易得,报告难求”?带你了解放射科的日常!
患者拿着临床医生开的申请单,首先在放射科登记室登记,将信息录入系统,然后根据检查项目的不同安排到不同的检查室。
检查室技师接到申请单后,先核对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是否符合,再向患者介绍检查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做相应准备(如DR、CT检查需尽量暴露检查区域,并对非检查区域进行必要的辐射防护;磁共振检查需取出随身所有铁磁性物质),然后摆位置,进行检查。
我院影像科DR、CT、MRI等检查数据均已全部数字化,检查结束后,由技师对图像进行常规排版即可打印胶片。从检查结束到获得胶片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可是为什么患者最终获得胶片和报告一般都在一小时以后,CTA和MRI检查的报告甚至常常在24小时以后才能拿到?这主要是因为书写报告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病人从检查到出胶片这部分通常是常规性的操作,而且相当部分是由机器或电脑完成,人工因素较少,所以速度很快。但是医生书写报告过程就基本是人工完成了,开头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病人的CT图像可以多达数百幅至上千幅。
医生调取图像,仔细观察每个细节,了解患者的就诊原因、病史资料,临床医生是否有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不清楚的时候还要直接询问患者或是责任医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