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年出生的足球明星都有谁

2.87年济南小伙蔡浩宇身家超550亿元,关于蔡浩宇你有哪些了解?

3.电脑能干嘛?

4.世界上最早的一台电脑是什么名字?

5.什么时候开始有电脑的?

87年出生的足球明星都有谁

87年世界有哪些电脑系统-87年电脑多少钱一台

迪奥戈(Diogo Luis Santo)(1987-5-26)——奥林匹亚科斯

迪奥戈身高1.82米,身体强壮,现效力于希腊的奥林匹亚科斯,转会费高达900万欧元,其个人实力由此可见一般。

转会奥林匹亚科斯之前,在人才标准很高的南美洲依然被看作是一个在世界足坛拥有最令人兴奋的前景和巴西联赛中最受高度重视的年轻射手。他能够非常熟练的创造进球机会并且射门得分的前锋,知道应该如何以及何时正确的结合力量和技巧。而在这方面,似乎与同时还兼具偷袭能力的范尼极为相似。

迪奥戈球感极佳,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一次触球和传球的能力,双脚能力均衡,并且在空中的他也是一件致命武器。无论是在禁区内,还是在禁区外,在地面或是空中,迪奥戈能够采用各种方式破门。在代表巴甲葡萄牙人所踢的29场正式比赛中,打入了惊人的24粒进球。葡萄牙人的主教练曼努埃尔曾表示,迪奥戈与AC米兰的帕托同样优秀,只需要些许改善便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级的人才。

2.莱昂德罗·阿尔梅达·达席尔瓦Leandro Almeida da Silva(1987-3-14)——巴甲米内罗竞技

阿尔梅达效力于巴甲的米内罗竞技队,被认为是巴西新生代最好的中后卫之一。阿尔梅达身体条件极佳,1米88的身高让阿尔梅达在高空球的争夺上有足够的优势。此外,阿尔梅达位置感出色,能够覆盖门前的危险区域,防守中对球路的预判有独到之处,选位非常准确,还拥有一流的下三路防守技术,出脚果断,拦截成功率高,他的贴身盯防让每一名前锋头疼。场上的他显得颇为老成,拥有坚韧的神经和钢铁般的意志,成为主教练最放心的一名球员,在米内罗竞技的后卫线上有足够的号召力。

3.费尔南多(Fernando)(1987-7-25)

效力于葡超豪门波尔图的巴西中场,在葡超赛场和欧冠赛场屡有出色表现。

4.罗梅罗Sergio Romero(1987-02-22)

在北京奥运会上,罗梅罗的稳重和霸气给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高,体型,反应都展现出一个出色门将的潜质,不过在欧洲赛场,他还需要证明自己,马拉多纳国家队的第一期名单就有他,可见老马对这位小将也是青睐有加。

87年济南小伙蔡浩宇身家超550亿元,关于蔡浩宇你有哪些了解?

蔡浩宇,出生于1987年。父母都是计算机老师,他从小就接触计算机,5岁时就自己打开程序玩游戏,7岁时父母给他买了一台386电脑,8岁时获得计算机方面的全国大奖,12岁时,还上小学6年级, 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小院士。

高中毕业后,蔡浩宇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并在这所全国一流名校获得硕士学位。读硕士研究生时,他与同学创办了一家名为“米哈游”的游戏公司,先后推出了《崩坏》、《原神》等系列游戏,尤其是后者,成为爆款,甚至在单款游戏的收入上力压力网易、企鹅等中国的游戏大厂。

很多不玩游戏的人可能不知道“米哈游”,它几乎成为印钞机,2021年的利润高达185亿元,相比330亿元的营收,利润率超过50%。这使得“米哈游”的估值飙升,超过1500亿元,也将蔡浩宇送上了富豪榜。

即使身在商界,学霸的特质在蔡浩宇身上还是体现得比较明显,他在公司里主要负责产品等,对技术、游戏的故事性,甚至画面要求很高,很少接受采访、出席公开活动。因此,他首次登上富豪榜时,给人一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感觉。

《原神》神话般的表现,有人惊呼,他们已经打败了鹅厂、网易等游戏大厂。在那次校友活动分享时,他也表示,希望能做出像《黑客帝国》《头号玩家》那样的虚拟世界,目标是做出几十亿人生活的虚拟世界。果然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富豪榜上也是,之前,蔡浩宇很少出现在富豪榜上,此次财富超过550亿元。估计很多人想不到,这个青年人来自济南,起步时,他们几个只是上海交大还没毕业的研究生。

电脑能干嘛?

英文名称:computer

正式名称:电子计算机

简名:电脑

拼音:dian zi Ji suan ji

转化:

我们不妨把‘大’换成‘电’,就知道把大脑转化成电脑, 由于思维转化,智人把大脑与科技发展联系起来,后来就有了电脑,电脑先是打字机的进化,所以要有键盘,可是要有中间的处理,所以CPU出现了,电脑的CPU就像人的大脑的最高命令执行者,而内存使大脑存储器,之后人们又想到必须有电源,要把信息显示出来,就要有显示屏,而连接显示屏和CPU也要个工具,所以接着就出现了显卡,但是CPU和内存等要有地方放,所以又有了主板,因为电脑之中要有直接存放的地方,所以要有物理内存,之后主板上又有了硬盘,因为电脑有些信息要有声音,所以又有了声卡。随着电脑的越来越多,必须把信息连接起来,所以有了网卡。因为CPU,主板等等东西太多,所以就要个装箱,所以机箱就出现了,因为随着科技发展。单纯的数字已经不能包容信息时代,因为,视频等等都出现了,为了操作更加方便,所以鼠标就来了! 就这样,再加一些连接线。基本的电脑就产生了! 因为有了CPU,电脑就成为了一个高级机械机器!

编辑本段电脑的组成部分

一、软件部分 包括操作系统 应用软件 等 应用软件中电脑行业的管理软件,IT电脑行业的发展必备利器,电脑行业的erp软件

商软软件 详细资料请点击查看

二、硬件部分 包括:机箱(电源、硬盘、内存、主板、cpu、光驱、声卡、网卡、显卡)显示器、键盘、鼠标。(另可配有音箱等。)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所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由数据为核心的研究称信息技术。

计算机种类繁多。实际来看,计算机总体上是处理信息的工具。根据图灵机理论,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计算机应当能够完成任何其它计算机能做的事情。因此,只要不考虑时间和存储因素,从个人数码助理(PDA)到超级计算机都应该可以完成同样的作业。即是说,即使是设计完全相同的计算机,只要经过相应改装,就应该可以被用于从公司薪金管理到无人驾驶飞船操控在内的各种任务。由于科技的飞速进步,下一代计算机总是在性能上能够显著地超过其前一代,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作“摩尔定律”。

计算机在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计算机的体积足有一间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计算机可能比一副扑克牌还小。当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体积庞大的巨型计算机为特别的科学计算或面向大型组织的事务处理需求服务。比较小的,为个人应用而设计的计算机称为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我们今天在日常使用“计算机”一词时通常也是指此。不过,现在计算机最为普遍的应用形式却是嵌入式的。嵌入式计算机通常相对简单,体积小,并被用来控制其它设备—无论是飞机,工业机器人还是数码相机。

上述对于电子计算机的定义包括了许多能计算或是只有有限功能的特定用途的设备。然而当说到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只要给予正确的指示,任何一台电子计算机都可以模拟其他任何计算机的行为(只受限于电子计算机本身的存储容量和执行的速度)。据此,现代电子计算机相对于早期的电子计算机也被称为通用型电子计算机。

编辑本段历史

(注意: ENIAC并不是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参考了阿塔纳索夫(Altanasoft)的"ABC机(Altanasoft Berry Computer,<电脑爱好者>的漫画把它戏称为"Altanasoft Berry CFan")"的设计."ABC机"在70年代被认证为是真正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ENIAC则是参考了它的设计.)

ENIAC是电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来,计算机的英文原词“computer”是指从事数据计算的人。而他们往往都需要借助某些机械计算设备或模拟计算机。这些早期计算设备的祖先包括有算盘,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7年的被古希腊人用于计算行星移动的安提基特拉机制。随着中世纪末期欧洲数学与工程学的再次繁荣,1623年由Wilhelm Schickard率先研制出了欧洲第一台计算设备,这是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使用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42年法国数学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计算尺的基础上,将计算尺加以改进,能进行八位计算。还卖出了许多制品,成为当时一种时髦的商品。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对织布机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打孔的纸卡片来作为编织复杂图案的程序。Jacquard式织布机,尽管并不被认为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但是它的出现确实是现代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19世纪前期,巴比奇.查尔斯(Babbage Charles )1792-1871英国数学家和分析仪发明者,他依据的原理与现代数字计算器的原理相似。是构想和设计一台完全可编程计算机的第一人,当时是1820年。但由于技术条件,经费限制,以及无法忍耐对设计不停的修补,这台计算机在他有生之年始终未能问世。约到19世纪晚期,许多后来被证明对计算机科学有着重大意义的技术相继出现,包括打孔卡片以及真空管。Hermann Hollerith设计了一台制表用的机器,就实现了应用打孔卡片的大规模自动数据处理。

在20世纪前半叶,为了迎合科学计算的需要,许许多多单一用途的并不断深化复杂的模拟计算机被研制出来。这些计算机都是用它们所针对的特定问题的机械或电子模型作为计算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计算机的性能逐渐强大并且通用性得到提升,现代计算机的关键特色被不断地加入进来。

1937年由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Shannon)发表了他的伟大论文《对继电器和开关电路中的符号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他向人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开关来实现逻辑和数学运算。此后,他通过研究Vannevar Bush的微分模拟器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想法。这是一个标志着二进制电子电路设计和逻辑门应用开始的重要时刻,而作为这些关键思想诞生的先驱,应当包括:Almon Strowger,他为一个含有逻辑门电路的设备申请了专利;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请含有逻辑门的电路设备;Lee De Forest,于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继电器。

Commodore公司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的Amiga 500电脑沿着这样一条上下求索的漫漫长途去定义所谓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谓相当困难。1941年5月12日,Konrad Zuse完成了他的机电共享设备“Z3”,这是第一台具有自动二进制数学计算特色以及可行的编程功能的计算机,但还不是“电子”计算机。此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就主要有:1941年夏天诞生的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使用了真空管计算器,二进制数值,可复用内存;在英国于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计算机(Colossus computer),尽管编程能力极其有限,但是它的的确确告诉了人们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赖又能实现电气化的再编程;哈佛大学的Harvard Mark I;以及基于二进制的“埃尼阿克”(ENIAC,1944年),这是第一台通用意图的计算机,但由于其结构设计不够弹性化,导致对它的每一次再编程都意味着电气物理线路的再连接。

开发埃尼阿克的小组针对其缺陷又进一步完善了设计,并最终呈现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冯·诺伊曼结构(程序存储体系结构)。这个体系是当今所有计算机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中晚期,大批基于此一体系的计算机开始被研制,其中以英国最早。尽管第一台研制完成并投入运转的是“小规模实验机”(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SSEM),但真正被开发出来的实用机很可能是EDSAC。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真空管计算机居于统治地位。1958年 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创始人)的领导下,发明了集成电路。不久又推出了微处理器。1959年到1964年间设计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二代计算机。

到了60年代,晶体管计算机将其取而代之。晶体管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加低廉,性能更加可靠,这使得它们可以被商品化生产。1964年到1972年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三代计算机。大量使用集成电路,典型的机型是IBM360系列。

到了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生产成本,计算机也从此开始走向千家万户。1972年以后的计算机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处理器。1976年Stephen Wozinak(史提芬 沃兹奈克)和Stephen Jobs(史蒂夫 乔布斯)创办苹果计算机公司。并推出其Apple I 计算机。1977年5月 Apple II 型计算机发布。1979年6月1日 INTEL发布了8位元的8088微处理器。

1982年,微型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1982年1月Commodore 64计算机发布,价格:595美元。 1982 年2月80286发布。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并增加了保护模式,可访问16M内存。支持1GB以上的虚拟内存。每秒执行270万条指令,集成了134000个晶体管。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处理器至少80286/12MHz,后来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个光驱,至少150 KB/sec的传输率。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发布75 MHz Pentium处理器。1995年11月1日Pentium Pro发布。主频可达200 MHz ,每秒钟完成4.4亿条指令,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1997年1月8日Intel发布Pentium MMX。对游戏和多媒体功能进行了增强。

此后计算机的变化日新月异,1965年发表的摩尔定律发表不断被应证,预测在未来10~15年仍依然适用。

编辑本段发展阶段

历史上,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重要阶段。

⒈大型机阶段

大型机(Mainframe)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机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⒉小型机阶段

小型机(Minicomputer)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一次“缩小化”。它能满足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要求,而且成本较低,使其价格可为中小部门接受。

⒊微型机阶段

微型机(Microcompuer)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二次“缩小化”。1976年苹果计算机公司成立,1977年推出AppleⅡ微型机大获成功,成为个人及家庭能买的起的计算机。1981年IBM公司瑞出个人计算机IBM-PC,此后它又经历了若干代的演变,计算机得到空前的普及,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个人电脑市场。

⒋客户机/服务器阶段

早在1964年,IBM就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联机订票系统,把全美2000个订票终端用电话线连在一起。订票中心的IBM大型机处理订票事务,用今天的术语它就是今天的服务器,而分散在各地的订票终端则成为客户机,于是它们在逻辑上就构成一个早期的客户机/副武器系统。

随着微型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在局部范围(例如在一座大楼)内把计算机连在一起的技术,称为局域网。在局域网中,如果每台计算机在逻辑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从关系,就称为对等(peer to peer)网络。但是,大多数局域网都不是对等网络,而是非对等网络。在非对等网络中,存在主从关系,即某些计算机是扮演主角的服务器,其余计算机则是充当配角的客户机。早期的服务器主要是为其客户机提供资源共享的磁盘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后来的服务器主要是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

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模式是对大型主机结构模式的一次挑战。由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灵活,适应面广,成本较低,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⒌互联网阶段

自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ARPANET)运行以来,计算机广域网开始发展起来。1983年TCP/IP传输控制协议与网际互联协议正式成为阿帕网的协议标准,这使网际互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它为主干发展起来的因特网(Internet)到1990年已经连接了3000多个网络和20万台计算机。进入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继续以指数方式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全球约有1亿因特网用户。

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到1994年我国实现了采用TCP/IP协议的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可以通过主干网接入因特网。

编辑本段原理

个人电脑(PC:personal computer )的主要结构:

主机:主板、CPU (中央处理器)、主要储存器 (内存)、扩充卡(显示卡 声卡 网卡等 有些主板可以整合这些)、电源供应器、光驱、次要储存器 (硬盘)

外设:显示器、键盘、鼠标 (音箱、摄像头,外置调制解调器MEDOM 等)

尽管计算机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通用计算机诞生以来以来有了令人目眩的飞速发展,但是今天计算机仍然基本上采用的是存储程序结构,即冯·诺伊曼结构。这个结构实现了实用化的通用计算机。

存储程序结构间将一台计算机描述成四个主要部分:算术逻辑单元(ALU),控制电路,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设备(I/O)。这些部件通过一组一组的排线连接(特别地,当一组线被用于多种不同意图的数据传输时又被称为总线),并且由一个时钟来驱动(当然某些其他事件也可能驱动控制电路)。

概念上讲,一部计算机的存储器可以被视为一组“细胞”单元。每一个“细胞”都有一个编号,称为地址;又都可以存储一个较小的定长信息。这个信息既可以是指令(告诉计算机去做什么),也可以是数据(指令的处理对象)。原则上,每一个“细胞”都是可以存储二者之任一的。

算术逻辑单元(ALU)可以被称作计算机的大脑。它可以做两类运算:第一类是算术运算,比如对两个数字进行加减法。算术运算部件的功能在ALU中是十分有限的,事实上,一些ALU根本不支持电路级的乘法和除法运算(由是使用者只能通过编程进行乘除法运算)。第二类是比较运算,即给定两个数,ALU对其进行比较以确定哪个更大一些。

输入输出系统是计算机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和向外部世界反馈运算结果的手段。对于一台标准的个人电脑,输入设备主要有键盘和鼠标,输出设备则是显示器,打印机以及其他许多后文将要讨论的可连接到计算机上的I/O设备。

控制系统将以上计算机各部分联系起来。它的功能是从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中读取指令和数据,对指令进行解码,并向ALU交付符合指令要求的正确输入,告知ALU对这些数据做哪些运算并将结果数据返回到何处。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组件就是一个用来保持跟踪当前指令所在地址的计数器。通常这个计数器随着指令的执行而累加,但有时如果指令指示进行跳转则不依此规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ALU和控制单元(二者合成中央处理器,CPU)逐渐被整合到一块集成电路上,称作微处理器。这类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十分直观: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计算机先从存储器中获取指令和数据,然后执行指令,存储数据,再获取下一条指令。这个过程被反复执行,直至得到一个终止指令。

由控制器解释,运算器执行的指令集是一个精心定义的数目十分有限的简单指令集合。一般可以分为四类:1)、数据移动(如:将一个数值从存储单元A拷贝到存储单元B)2)、数逻运算(如:计算存储单元A与存储单元B之和,结果返回存储单元C)3)、条件验证(如:如果存储单元A内数值为100,则下一条指令地址为存储单元F)4)、指令序列改易(如:下一条指令地址为存储单元F)

指令如同数据一样在计算机内部是以二进制来表示的。比如说,10110000就是一条Intel x86系列微处理器的拷贝指令代码。某一个计算机所支持的指令集就是该计算机的机器语言。因此,使用流行的机器语言将会使既成软件在一台新计算机上运行得更加容易。所以对于那些机型商业化软件开发的人来说,它们通常只会关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机器语言。

更加强大的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可能会与上述计算机有所不同。它们通常将任务分担给不同的CPU来执行。今天,微处理器和多核个人电脑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超级计算机通常有着与基本的存储程序计算机显著区别的体系结构。它们通常有着数以千计的CPU,不过这些设计似乎只对特定任务有用。在各种计算机中,还有一些微控制器采用令程序和数据分离的哈佛架构(Harvard architecture)。

编辑本段计算机的数字电路实现

世界上最早的一台电脑是什么名字?

ENIAC是电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来,计算机的英文原词“computer”是指从事数据计算的人。而他们往往都需要借助某些机械计算设备或模拟计算机。这些早期计算设备的祖先包括有算盘,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7年的被古希腊人用于计算行星移动的安提基特拉机制。随着中世纪末期欧洲数学与工程学的再次繁荣,1623年由Wilhelm Schickard率先研制出了欧洲第一台计算设备,这是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使用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42年法国数学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计算尺的基础上,将计算尺加以改进,能进行八位计算。还卖出了许多制品,成为当时一种时髦的商品。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对织布机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打孔的纸卡片来作为编织复杂图案的程序。Jacquard式织布机,尽管并不被认为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但是它的出现确实是现代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是构想和设计一台完全可编程计算机的第一人,当时是1820年。但由于技术条件,经费限制,以及无法忍耐对设计不停的修补,这台计算机在他有生之年始终未能问世。约到19世纪晚期,许多后来被证明对计算机科学有着重大意义的技术相继出现,包括打孔卡片以及真空管。Hermann Hollerith设计了一台制表用的机器,就实现了应用打孔卡片的大规模自动数据处理。 在20世纪前半叶,为了迎合科学计算的需要,许许多多单一用途的并不断深化复杂的模拟计算机被研制出来。这些计算机都是用它们所针对的特定问题的机械或电子模型作为计算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计算机的性能逐渐强大并且通用性得到提升,现代计算机的关键特色被不断地加入进来。 1937年由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Shannon)发表了他的伟大论文《对继电器和开关电路中的符号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他向人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开关来实现逻辑和数学运算。此后,他通过研究Vannevar Bush的微分模拟器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想法。这是一个标志着二进制电子电路设计和逻辑门应用开始的重要时刻,而作为这些关键思想诞生的先驱,应当包括:Almon Strowger,他为一个含有逻辑门电路的设备申请了专利;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请含有逻辑门的电路设备;Lee De Forest,于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继电器。 Commodore公司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的Amiga 500电脑沿着这样一条上下求索的漫漫长途去定义所谓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谓相当困难。1941年5月12日,Konrad Zuse完成了他的机电共享设备“Z3”,这是第一台具有自动二进制数学计算特色以及可行的编程功能的计算机,但还不是“电子”计算机。此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就主要有:1941年夏天诞生的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使用了真空管计算器,二进制数值,可复用内存;在英国于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计算机(Colossus computer),尽管编程能力极其有限,但是它的的确确告诉了人们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赖又能实现电气化的再编程;哈佛大学的Harvard Mark I;以及基于二进制的“埃尼阿克”(ENIAC,1944年),这是第一台通用意图的计算机,但由于其结构设计不够弹性化,导致对它的每一次再编程都意味着电气物理线路的再连接。 开发埃尼爱克的小组针对其缺陷又进一步完善了设计,并最终呈现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冯·诺伊曼结构(程序存储体系结构)。这个体系是当今所有计算机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中晚期,大批基于此一体系的计算机开始被研制,其中以英国最早。尽管第一台研制完成并投入运转的是“小规模实验机”(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SSEM),但真正被开发出来的实用机很可能是EDSAC。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真空管计算机居于统治地位。1958年 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创始人)的领导下,发明了集成电路。不久又推出了微处理器。1959年到1964年间设计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二代计算机。 到了60年代,晶体管计算机将其取而代之。晶体管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加低廉,性能更加可靠,这使得它们可以被商品化生产。1964年到1972年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三代计算机。大量使用集成电路,典型的机型是IBM360系列。 到了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生产成本,计算机也从此开始走向千家万户。1972年以后的计算机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处理器。1976年Stephen Wozinak和Stephen Jobs创办苹果计算机公司。并推出其Apple I 计算机。1977年5月 Apple II 型计算机发布。1979年6月1日 INTEL发布了8位元的8088微处理器。 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1982年1月Commodore 64计算机发布,价格:595美元。 1982 年2月80286发布。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并增加了保护模式,可访问16M内存。支持1GB以上的虚拟内存。每秒执行270万条指令,集成了134000个晶体管。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处理器至少80286/12MHz,后来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个光驱,至少150 KB/sec的传输率。1994年10月10日 Intel 发布75 MHz Pentium处理器。1995年11月1日Pentium Pro发布。主频可达200 MHz ,每秒钟完成4.4亿条指令,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1997年1月8日Intel发布Pentium MMX。对游戏和多媒体功能进行了增强。 此后计算机的变化日新月异,1965年发表的摩尔定律发表不断被应证,预测在未来10~15年仍依然适用。

满意请采纳

什么时候开始有电脑的?

1940年,美国的华德·爱肯制造出第一部新型的电脑,命名为“马克1号”。这电脑非常庞大,操作时还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而且每秒钟仅能处理两个附加问题,但它毕竟是最早的电脑。

一般来说,世界上第一部电脑,是194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设计和研制出来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实就是电子识字计算机。不过,在这之前,人们研究电脑已经很厂一段时间了。

电脑(Computer)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

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新出现一些新型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1954年5月24日,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

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中电脑行业的管理软件,IT电脑行业的发展必备利器,电脑行业的erp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