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店镇详细资料大全

2.禹州市直第七幼儿园地址

3.北宋时期禹州历史

4.禹州市邮政编码

禹州市哪里装电脑系统,禹州电脑店

一、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哪里

河南中医药大学地址在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中路233号,该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二、河南中医药大学介绍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校位于省会郑州,现有4个校区,分别为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占地面积1594.94亩。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是河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龙头和中心。2016年3月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将我校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

50多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等18个院(部、中心)。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500余人,留学生50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462人,专任教师1019人。硕士生导师4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6人。有国医大师4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3人,省特聘教授6人,“双聘院士”1人,聘请了44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我校终身教授、首席教授、兼职教授及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中原学者2人,省优秀专家33人,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省名中医31人,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57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7人、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70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15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8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获得者104人。先后有20多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殊荣;140余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心理学、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英语、汉语国际教育、软件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心理学第二学位专业。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2个。有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

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4个二级学科;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7个二级学科(含4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有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工程(制药工程)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14年9月,首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招生。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队伍实力雄厚,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体系。已为全省乃至全国培训各类人员1.66余万人次,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学校有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洛阳市第一中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共计129个教学实习基地。图书馆各类图书159.9万册,中外文期刊1704种,馆藏的中医线装古籍文献尤为丰富,收藏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校现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大型研究平台,拥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河南省众创空间,3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学校建设有6大公共科研平台,7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13个校级研究室。学校有分析测试中心、药效毒理实验中心、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中心、病理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6大公共科研平台及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942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109项,省部级项目311项,厅局级项目1522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15341.06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4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3项;发表学术论文10602篇,被SCI、EI、ISTP等收录1216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主编)共528部。

学校主办有《中医学报》和《河南中医》两种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均为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医学报》还跻身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行列,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类一级期刊、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并且成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逾30年。目前与世界近50所大学、科研与医疗机构、企业等广泛开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中医药文化与技术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重,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卢氏、济源、西峡等地建有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与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太龙药业、济人药业柘城县人民医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与济源市、新乡市、信阳市新县、焦作市、灵宝市、南阳市、禹州市、许昌市人民政府等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医院建设与医疗服务、中医药资源开发、中医药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成效显著。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校训,凸显“立德铸魂,德术兼备”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9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涌现出了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硕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在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顺店镇详细资料大全

营业部简介: 中原证券禹州府东路营业部位于禹州市府东路中段“金桂苑”小区(禹州市卫校对面),是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禹州市唯一合法的证券经营机构。 一、拥有舒适的现场交易环境 营业部面积900平方米,分为业务受理区、散户大厅区、理财新品区、大客户区和VIP区,装修大方、舒适,营业部配有大功率空调冬暖夏凉,散户交易大厅宽敞明亮,备有60多台现场交易电脑(人手一机),操作方便、快捷。 二、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 1、营业部采用智能化网络布线系统,总服务器运行稳定,行情迅速、交易便捷安全。 2、交易品种齐全:沪深A股、中小板、创业板、开放式基金、国债、其他创新产品等。 3、银行转帐安全、便利: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联合开通三方存管业务,保证客户资金及时划转。 4、拥有多种委托方式:现场委托、电话委托、网上委托、手机委托,安全、方便、快捷; 5、营业部以其创新的服务理念,资深专业的分析素质,高效灵活的交易手段,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舒适、明亮的理财环境。 几年来,我们一贯坚持“合规经营、依法稳健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诚信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的经营理念,严格执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锐意进取、积极开拓,狠抓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加强各项业务管理,创建了“服务型、学习型”团队。在客户管理、客户服务、市场开拓、风险控制以及投资者教育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我们的服务理念: 关注您的需求,为您开心投资、快乐生活而不断努力!欢迎前来咨询中原证券禹州府东路营业部开户服务。

联系地址:禹州市府东路中段“金桂苑”小区(禹州市卫校对面)中原证券禹州府东路营业部

业务范围:股票开户 融资融券

禹州市直第七幼儿园地址

顺店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郊区西部,距龙岗新区8千米。面积70.3平方千米,人口7.8万人(2006年),耕地面积53816亩。辖5个居委会,34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318个村民组。颍河、涌泉河纵贯全镇,水利资源丰富; 是谷水河文化遗址,少康中兴之地,文化底蕴丰厚;

豫S236线、豫S237线、永登高速、禹登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素有“中原刺绣第一乡”和“华夏铸造第一镇”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中州名镇”、“ 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 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地市信访稳定先进单位”,“地市五好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顺店镇 外文名称 :Shundian Town 别名 :顺店 行政区类别 :市辖镇 所属地区 :河南省禹州市 下辖地区 :39个居委会(行政村) *** 驻地 :顺东村 电话区号 :0374 邮政区码 :461670 地理位置 :禹州市郊区西部 面积 :70.3平方千米 人口 :7.8万人(2006年) 方言 :中原官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 :康城遗址 机场 :禹州下宋机场(规划) 火车站 :禹州东站 车牌代码 :豫K 乡镇简介,基本概况,历史沿革,名称来历,地貌气候,经济发展,综述,特色经济,基础建设,荣誉,历史文化,少康城,顺店打梨花,地方特产,顺店杂炣,顺店刺绣, 乡镇简介 基本概况 顺店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郊区西部,距龙岗新区8千米。东邻朱阁镇,西连方山镇,南隔涌泉河与文殊镇、火龙镇相望,北接花石镇、苌庄乡。面积70.3平方千米,人口7.8万人(2006年),耕地面积53816亩。辖顺东、顺北、顺西、顺南、毛吕、谷南、谷北、南袁庄、马楼、尹岗、柳林、西刘庄、西高庄、水泉、西魏庄、西袁庄、米庄、党寨、高门楼、庄头、柳河、张赵庄、北任庄、康城、刘村、杜村、姜村、罗东、罗西、李槐庄、前刘庄、大韩、高槐刘、兴国、沟张、逍店、河刘、贾漫、下毋39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318个村民组。 历史沿革 据清《禹州志》记载:夏少康曾在所辖康城建都,西周为康叔封地。南北朝属康城县;元为神林都孙阳里;明属顺镇里;清分属镇锋里,锡章里、钧阳里;民国分属顺店镇、康城镇;1948年解放,分属四区(花石)、五区(罗集);1952年2月置十二区;1958年成立“五四”人民公社;1961年设顺店区;1968年改称顺店公社;1984年社改乡,1987年3月3日,改为顺店镇。 名称来历 明末清初,钧州至洛阳的大道穿街而过,因道路顺畅,店铺众多,得名顺店。 地貌气候 顺店镇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气候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 经济发展 综述 顺店镇是禹州市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农业大镇。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颖河、涌泉河纵贯全镇,水利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连年居禹州市之首。传统的铸造业、刺绣业历史悠久,工艺精 湛,素有“中原刺绣第一乡”和“华夏铸造第一镇”之美誉。新兴的磨料、化工等高 新产品供不应求。 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1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0元,其中镇区人均纯收入3035元,高出全镇平均水平12%,比1999年增长10.4%。 特色经济 近年来,顺店镇的刺绣加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由家庭作坊式生产发展到联户加工、专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出现了丝织绸缎专营户、古装戏衣专营户、寿衣专营户、秧歌衣专营户和刺绣工艺品专业户,仅加工户就达1500多户。而且形成了以顺北、高门楼为主的包头、水纱生产点,以南袁庄、马楼为主的寿衣生产点,以顺店镇区四个村为主的古装戏衣、秧歌衣生产点。刺绣方式由过去的手工刺绣逐步发展为以机绣和电脑绣花为主,全镇有绣机300多台,电脑绣花机67台,从事刺绣产业的人员超过8000人。绣品也由古装戏衣、手帕,发展为织绣、秧歌衣、寿衣、布景道具、刺绣工艺品等40多类240多个品种,全镇刺绣已实现生产专业化、销售网路化,仅做戏衣原料生意的就超过百家,以镇区为中心,辐射19个行政村,刺绣专业户4431家,产品销往上海、北京、石家庄、天津、太原、西安、内蒙古、新疆等地,仅在洛阳关林从事销售绣品的经营户就有59家,多数绣品还通过转销出口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 顺店刺绣已经成为一项精品旅游产业,丝巾、手帕、窗帘、桌布等日用品和对襟唐装、小旦衣、秧歌新装等服饰备受喜爱,已成为人们实用、留念、馈赠之佳品。另外:打工人员居多 基础建设 顺店镇交通便利,禹洛公路、禹方公路、禹登高速、平禹——禹登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2000年就已实现“村村通”。 镇区有两个集贸市场,每天都有早集,农民可以进行物资交流,互通有无,1999年以来,顺店镇紧紧抓住被定为地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的发展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最佳化经济结构为主线,积极稳定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荣誉 顺店镇是河南省重点镇、中州名镇、省文化先进乡镇、河南省“五个好乡镇党委”、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地市“五好示范乡镇”。 顺店镇“农家书屋”工程图书上架仪式 历史文化 少康城 相传在公元前2200年前,夏代少康帝曾在该镇区北部7公里处建章立制20余年,史称“少康中兴”。除少康城遗址外,还有尹岗玉仙庙、东峰书院、阳关聚古战场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大量的名人学士,如先秦法家韩非、明朝进士任洛、清初“二刘”齐名的刘湛、刘玉威父子,当代女作家王亚非等。 少康城遗址 顺店打梨花 打梨花,又名打铁花、康城打梨花、康城打铁花,是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上演的千年民间绝技。“打梨花”是河南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 打梨花 地方特产 顺店杂炣 顺店杂炣又名杂可、杂碎,是顺店镇一种速成的地方风味小吃,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在顾客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事先煮好的牛肉和牛杂,以及炸好的豆腐丝和洗净的粉条、青菜,有顾客来了,师傅便抄起广口铁锅支在火炉上,倒上已经烧得滚开的牛骨头汤,再把切好的牛杂和豆腐丝依次放入锅中,一碗风味独特的顺店杂炣就可以出锅了。 顺店杂炣 顺店刺绣 顺店刺绣始于宋代民间传统手工工艺,至明朝繁荣时期,仅镇区就有数十家丝货行、染坊,数百家机户、上千架织机,数千名织工、绣工。“绿丝红绸银飘带,如林绣女飞针忙”堪称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至康熙年间,沿禹洛故道,刺绣作坊、店铺绵延五、六华里,到乾隆年间丝织刺绣业达到鼎盛,镇区西北部由70余家商号捐建的山西会馆,便是历史的明证。顺店镇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绣品产地和刺绣产品交易市场,素有“中原刺绣之乡”的美誉。 顺店镇刺绣产品主要为古装戏衣、秧歌衣和工艺饰品,布料色彩绚丽,图案设计新颖,产品工艺精 湛。以戏剧服装为例:其质料有大缎(硬料)和绉缎(软料)两种。颜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湖、蓝、香。样式有180种之多,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吸收了历代特别是唐、宋、清服饰之典型。根据服装形状制作上的基本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另外还根据文鸟武兽案,来显示古代官员的品级标志,如明代官服谱:一品文官为仙鹤,二品文官为锦鸡,三品文官为孔雀,四品文官为云雁,五品文官为白鹇,六品文官为鹭鸶,七品文官为蜥苏,八品文官为黄鹂,九品文官为鹌鹑,十品文官为练雀,公、候、伯、驸马共用麒麟。

北宋时期禹州历史

钧台城隍庙北街。禹州市市直第七幼儿园是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幼儿园。禹州市直第七幼儿园位于禹州市钧台城隍庙北街,禹州市直第七幼儿园安装了幼儿园管理系统,幼儿园确保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禹州市邮政编码

禹州有几千年的历史

自己算算吧,很古了夏商周禹境称“夏邑”或“夏国”,亦称“虞国”。

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禹州市人民 *** 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

《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

后夏迁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

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称禹州为夏邑。[3] 商朝置历国仍为夏邑,商汤曾将夏禹的后裔封于此。

西周以此地为历邑,周武王时,封武王之弟于康(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时,为郑国别都栎邑。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掉郑,遂迁都郑(今新郑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懿侯将国都复迁阳翟。

[3] 先秦两汉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仍置都于阳翟。

秦末,项羽、刘邦先后攻占阳翟,并分别封韩室后裔为王,都于此。禹州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置都阳翟。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韩王信于太原,复以韩国之地为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领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颍阳、高、许、鄢陵、临颍、父城、成安、周承休、阳城、纶城)。汉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州,阳翟属豫州颍川郡,郡治阳翟,领18县,后宣帝和元帝时,增颍川郡属县分别为19和20个。

新莽时期,王莽复古改制,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将颍川改为左队郡,辖区与郡治未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队郡为颍川郡,归豫州治所仍置阳翟,领县十八。

[3] 三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治,阳翟属魏。魏黄初元年(220年),阳翟改属豫州部河南郡,两晋南北朝西晋时期属司州部河南郡。

东晋十六国时,阳翟曾先后属东晋(改阳翟县为阳翟郡)、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政权。南北朝初,阳翟属南朝宋,归豫州,颍川郡寄治睢阳,领阳翟。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阳翟分为阳翟、阳城两郡。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原阳翟县划为阳翟、黄台(今郭连镇黄台村)两县,均属阳翟郡。

隋唐五代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阳翟郡,以阳翟属襄城郡,隶汝州。大业元年(605年)黄台县并入阳翟县,隶属豫州部襄城郡管辖。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阳城、嵩阳、阳翟各一部,置康城县。贞观三年(629年),废康城县,并入阳翟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阳翟县又改归河南府洛州管辖。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阳翟复归许州颍川郡管辖。

五代时期后梁时期,阳翟县属许州匡国军管辖。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923—960年),阳翟县均属西京下属的许州忠武军管辖。

[3] 宋金元明清北宋时阳翟县属京西北路颍昌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南迁。

阳翟县归金管辖。其间名称多变,建置归属复杂。

在金代伪齐刘豫统治时期,在阳翟县设颍川郡。禹州城区(22张)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颍顺军改为颍顺州,隶属南京路管辖(南京即河南省开封市);阳翟县仍为其附郭。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仍属南京路。辖阳翟、新郑二县和一个郭店镇。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钧州改领阳翟、新郑、密县3县。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新郑从钧州划出,钧州仅领密县。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第二次攻下禹州,遂在禹州设均平府,辖27县,改禹州为均平县。清初沿袭明制,仍设禹州,归开封府管辖,领密县一县。

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直隶州,领新郑、密县二县。十二年降为散州,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

[3]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元年1913年3月1日,废府存县改禹州为禹县,隶豫东道。1914年6月2日,改隶开封道。

1932年9月27日,改属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1946年河南又划成12个区,禹县属第一区。

另,民国十七年(1928年)析登封县(今登封市)、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民治县,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镇白沙)。取资产阶级“民享、民有、民治”的主张中“民治”一词命名。

1931年撤销,其地复归登封县、禹县。1945年以后, *** 曾分别在禹县、郏县交界设禹郏县;在城北扒村一带设禹北县;在禹县、密县和新郑交界设密禹新中心县;1948年在许昌、禹县交界设许西县。

存在时间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辖区。[3]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禹。

禹州有几千年的历史

自己算算吧,很古了夏商周禹境称“夏邑”或“夏国”,亦称“虞国”。

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禹州市人民 *** 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

《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

后夏迁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

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称禹州为夏邑。[3] 商朝置历国仍为夏邑,商汤曾将夏禹的后裔封于此。

西周以此地为历邑,周武王时,封武王之弟于康(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时,为郑国别都栎邑。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掉郑,遂迁都郑(今新郑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懿侯将国都复迁阳翟。

[3] 先秦两汉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仍置都于阳翟。

秦末,项羽、刘邦先后攻占阳翟,并分别封韩室后裔为王,都于此。禹州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置都阳翟。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韩王信于太原,复以韩国之地为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领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颍阳、高、许、鄢陵、临颍、父城、成安、周承休、阳城、纶城)。汉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州,阳翟属豫州颍川郡,郡治阳翟,领18县,后宣帝和元帝时,增颍川郡属县分别为19和20个。

新莽时期,王莽复古改制,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将颍川改为左队郡,辖区与郡治未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队郡为颍川郡,归豫州治所仍置阳翟,领县十八。

[3] 三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治,阳翟属魏。魏黄初元年(220年),阳翟改属豫州部河南郡,两晋南北朝西晋时期属司州部河南郡。

东晋十六国时,阳翟曾先后属东晋(改阳翟县为阳翟郡)、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政权。南北朝初,阳翟属南朝宋,归豫州,颍川郡寄治睢阳,领阳翟。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阳翟分为阳翟、阳城两郡。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原阳翟县划为阳翟、黄台(今郭连镇黄台村)两县,均属阳翟郡。

隋唐五代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阳翟郡,以阳翟属襄城郡,隶汝州。大业元年(605年)黄台县并入阳翟县,隶属豫州部襄城郡管辖。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阳城、嵩阳、阳翟各一部,置康城县。贞观三年(629年),废康城县,并入阳翟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阳翟县又改归河南府洛州管辖。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阳翟复归许州颍川郡管辖。

五代时期后梁时期,阳翟县属许州匡国军管辖。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923—960年),阳翟县均属西京下属的许州忠武军管辖。

[3] 宋金元明清北宋时阳翟县属京西北路颍昌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南迁。

阳翟县归金管辖。其间名称多变,建置归属复杂。

在金代伪齐刘豫统治时期,在阳翟县设颍川郡。禹州城区(22张)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颍顺军改为颍顺州,隶属南京路管辖(南京即河南省开封市);阳翟县仍为其附郭。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仍属南京路。辖阳翟、新郑二县和一个郭店镇。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钧州改领阳翟、新郑、密县3县。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新郑从钧州划出,钧州仅领密县。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第二次攻下禹州,遂在禹州设均平府,辖27县,改禹州为均平县。清初沿袭明制,仍设禹州,归开封府管辖,领密县一县。

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直隶州,领新郑、密县二县。十二年降为散州,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

[3]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元年1913年3月1日,废府存县改禹州为禹县,隶豫东道。1914年6月2日,改隶开封道。

1932年9月27日,改属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1946年河南又划成12个区,禹县属第一区。

另,民国十七年(1928年)析登封县(今登封市)、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民治县,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镇白沙)。取资产阶级“民享、民有、民治”的主张中“民治”一词命名。

1931年撤销,其地复归登封县、禹县。1945年以后, *** 曾分别在禹县、郏县交界设禹郏县;在城北扒村一带设禹北县;在禹县、密县和新郑交界设密禹新中心县;1948年在许昌、禹县交界设许西县。

存在时间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辖区。[3]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禹县,先后。

宋代禹州古镇都在什么地方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

禹州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国“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禹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百强。[1]禹州市境内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20处,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

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和“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11月荣膺“中国中原瓷都”称号。2014年10月,禹州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河南省禹州市的历史

禹州是华夏民族之根。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 区域之一。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曾在此“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以治民。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这四位大臣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 其中两位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区。汉代黄帝常与他一起讲武,研讨 军事和战术。在黄帝与蚩尤大决战时,因大雾弥漫,黄帝的部队全都迷失了方 向,被困在涿鹿。是风后帮他制造了一台“指南车”,车上站一个铁人,手臂 始终指向南方。从而使黄帝部众辨明了方向,冲出了迷雾,打败了蚩尤。今禹 州市无梁镇西部部有风后山,也叫风后顶。山南麓(今无梁镇胡楼村北侧)原 有风王庙,后来庙圮建土寨,叫风王寨,成为一个自然村,建国后谐音为“封 王寨”,传为当年风后部落聚居处。禹州市城关过去有一座“迎风阁”位于今 武装部东侧十字口。以迎风阁为中心,南北东西辐射四条街,分别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东街,迎西街。建“迎风阁”的本意,一说是因为风后辅佐黄帝有 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阁以纪念;一说是“迎送风后”之意。

大鸿也是一位部落首领,据说就居住在今禹州西北19公里浅井乡境内。方 志认为现在浅井乡的鸿寨就是黄帝大臣大鸿部落的屯兵处。

庄周《徐无鬼篇》说:“黄帝将见大隗(wei卫)于具茨之山。”具茨也在 禹州境内,长40分里,宽12公里,位于禹州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绵亘苌 庄、浅井、顺店、朱阁、无梁、古城、郭连等七个乡镇。正因为黄帝曾在此访 问大隗,后世便以人名山,称此山为大隗山,把禹西北一带群山叫“大隗层峦 ”,为禹州八景之一。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也证实,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 期仍叫“大隗乡”。

由此向东南,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为氏城,雍梁城,本是轩辕黄帝命 雍父做杵、臼之处,后来成为雍父的封地。

《庄子·有宥篇》说,黄帝十九年,“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 ”,求问“修德习武”、驾驭诸部落的“至道”,据传广成子是上古时期非常 有头脑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该山东西走向,长 1.5公里,宽1公里,岗岭交错,古木叠翠,山水相宜。因此,黄帝暮年,带了 元妃嫘(lei累)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成子,退 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问道处”、“得道庵”,“广成子庙”和黄 帝暮年与广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观”。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世本·帝系》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zhuan xu) 专须),颛顼生鲧(gun滚),鲧生高密,是为禹。”当时,中原洪水泛滥,五 谷不收,尧乃求贤良治水。舜荐鲧。鲧以筑堤修坝为主,堵水无状,被杀于羽 山。舜又推荐鲧之子大禹继续治水。禹总结了他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开 挖疏导为主,居外十三年,终于使洪水东注,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 ),史称“夏禹国”。禹被称为“夏伯”,即分封方国国君。禹虽为封国国君 ,却倍受舜的宠信,使禹“统领州伯,以巡十二部”,有大事由先与禹商量。 后来又让禹直接代替自己摄政,长达十六年。癸西四十八载(约公元前2208年 ),舜崩于苍梧(今源南宁远县),天下诸侯不服舜之子而拥戴禹。于是,禹 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号“夏”为天下之号,称“夏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地区诸夏民族为主体,容纳吸收周边夷夏各 部族共同创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第一朝代,被称为“华夏第一国”。大禹则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称之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 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 夏第一都。”

明洪武年间,因禹州有“钧台”故,改阳翟为钧州。明万历三年(公元 1575年),避避神宗朱翊钧的“钧”字,改钧州为禹州。民国元年(公元1913 年)四月,由河南省令改为禹县。1988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县,设立禹州市。

北宋时期,大理国的历史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是位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古时代的一国。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脱胎于军事民主制度,借鉴了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设置,进行了民族内部的改革。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十一世纪,缅 张胜温画卷

甸蒲甘王国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领使团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国的热情接待。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的《张胜温画卷》,是一部辉煌巨作,画了大理国国王利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员虔诚礼佛的景象;画了大理国佛教的诸佛、菩萨等;还画了“16大国王众”参加礼佛的胜况赞同3| 评论

北宋为历史做的贡献

北宋为历史做的贡献:北宋的统治区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3]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 ,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而1870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3191美元。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 ,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 ,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北宋为历史做的贡献

北宋为历史做的贡献:

北宋的统治区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3]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 ,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而1870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3191美元。

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 ,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 ,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宋朝有哪些辉煌历史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

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

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

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

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

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2],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塘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3]。

手工业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

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

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 *** 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

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

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其中钧瓷以神奇的窑变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产量而位居宋瓷之冠。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

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

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

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

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

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

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

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

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

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

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

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

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南宋于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

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 *** 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

禹州市邮政编码为461670。

邮政编码的每一位数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前两位数字表示的是省份的行政区划代码,第三位数字表示的是城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后两位数字则表示投递局所的行政区划代码。

河南省的行政区划代码是41,所以禹州市的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是41。禹州市的行政区划代码是16,所以禹州市邮政编码的第三位数字是16。最后四位数字则是根据投递局所的行政区划来确定的。

因此,禹州市的邮政编码461670的含义是:41代表河南省,16代表禹州市,最后的70则是代表禹州市的行政区划。

邮政编码的重要性

邮政编码是邮政系统用来区分发件人所在地区的一种编码,它通常由六位数字组成。对于邮政系统来说,邮政编码是非常重要的。邮政编码能够有效地将信件或包裹分发到正确的地区和单位,从而保证邮件和包裹的准确、及时送达。

邮政编码可以帮助邮政系统提高效率。由于邮政编码的每一位数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因此计算机可以很容易地对邮件和包裹进行分类、排序和统计。

此外,邮政编码还有助于提高邮政服务的品质。通过邮政编码,发件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寄的邮件或包裹是否已经到达目的地,以及到达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