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经历了几代发展?

2.操作系统在第几代计算机开始应用

3.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

4.电脑有几代?

5.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代?

6.计算机的发展经过那几代?

电脑系统第几代了_电脑系统共有几代

计算机有四代。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4、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5、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扩展资料:

主要特点

1、运算速度快,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

2、计算精确度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

3、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4、逻辑运算能力强,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计算机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存起来,并能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执行下一条指令以供用户随时调用。

5、存储容量大: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6、自动化程度高: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预。

7、性价比高: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电脑,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21世纪电脑必将成为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电器之一。计算机发展很迅速,有台式的还有笔记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计算机

计算机经历了几代发展?

答:⑴ 从1946年到1958年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一代。 其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等。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只有几千个字。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由于体积大、功耗大、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用于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数值计算。代表性的计算机是1946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与他的同事们在普林斯顿研究所设计的存储程序计算机IAS。它的设计体现了“存储程序原理”和“二进制”的思想,产生了所谓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结构体系,对后来计算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⑵ 从1958年到1964年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二代。 其特征是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大量采用磁芯做内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等作外存储器;体积缩小、功耗降低、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FORTRAN、ALGOL-60、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大大方便了计算机的使用。因此,它的应用从数值计算扩大到数据处理、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并开始进入商业市埸。代表性的计算机是IBM公司生产的IBM-7094机和CDC公司的CDC1604机。 ⑶ 从1964年到1975年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三代。 其特征是用集成电路IC(Intergrated Circuit)代替了分立元件,集成电路是把多个电子元器件集中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每个基片上集成几个到十几个电子元件(逻辑门)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和每片上几十个元件的中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已开始采用性能优良的半导体存储器取代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到几百万次基本运算。在存储器容量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操作系统的逐步成熟是第三代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处理机、虚拟存储器系统以及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计算机软件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解决软件兼容问题,出现了系列化的计算机。最有影响的是IBM公司研制的IBM-360计算机系列。这个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型计算机的应用。DEC公司研制的PDP-8机、PDP-11系列机以及后来的VAX-11系列机等,都曾对计算机的推广起了极大的作用。 (4)从1975年到现在是计算机发展的第四代。 其特征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每片上集成几百到几千个逻辑门)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来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在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的开发已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现代产业。 我认为第五代应该是智能型计算机 智能计算机(intelligent computers)迄今未有公认的定义 。计算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A. 图灵定义计算机为处理离散量信息的数字计算机。而对数字计算机能不能模拟人的智能这一原则问题,存在截然对立的看法。1937年A.丘奇和图灵分别独立地提出关于人的思维能力与递归函数的能力等价的假说。这一未被证明的假说后来被一些人工智能学者表述为:如果一个可以提交给图灵机的问题不能被图灵机解决,则这个问题用人类的思维也不能解决。这一学派继承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唯理论与还原论的哲学传统,强调数字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的巨大潜力。另一些学者,如H.德雷福斯等哲学家肯定地认为以图灵机为基础的数字计算机不能模拟人的智能。他们认为数字计算机只能做形式化的信息处理,而人的智能活动不一定能形式化,也不一定是信息处理,不能把人类理智看成是由离散、确定的与环境局势无关的规则支配的运算。这一学派原则上不否认用接近于人脑的材料构成智能机的可能性,但这种广义的智能机不同于数字计算机。还有些学者认为不管什么机器都不可能模拟人的智能,但更多的学者相信大脑中大部分活动能用符号和计算来分析。必须指出,人们对于计算的理解在不断加深与拓宽。有些学者把可以实现的物理过程都看成计算过程。基因也可以看成开关,一个细胞的操作也能用计算加以解释,即所谓分子计算。从这种意义讲,广义的智能计算机与智能机器或智能机范畴几乎一样。

操作系统在第几代计算机开始应用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4年4月7日,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IBM360系统,它兼顾了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两方面的应用。  IBM360系列计算机是最早使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系列,它开创了民用计算机使用集成电路的先例,计算机从此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与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相比,它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它兼顾了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两方面的应用。这是最早使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系列,它开创了民用计算机使用集成电路的先例,计算机从此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与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相比,它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工程师‘泰德.霍夫’指出世界上第一个CPU‘微处理器4004’,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

人工操作阶段

(无OS,1946---1955年)

管理程序阶段

(第一代OS,1955---60年代初)

多道程序设计

(第二代OS,1963---1980年)

与(现代)操作系统的形成(1980年以后)

操作系统的发展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从1946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的每一代进化都以减少成本、缩小体积、降低功耗、增大容量和提高性能为目标,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操作系统(Network Operation System,NOS)是相对于单机操作系统而言的,是指能使网络上每台计算机能够方便而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的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除了具备单机操作系统所需的功能外,如内存管理、CPU管理、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管理等,还有网络通信、网络服务管理等网络功能。

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网络操作系统则是作为网络用户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

操作系统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同也有一个渐进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单机操作系统到后来的网络操作系统,从单用户操作系统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1. 早期的操作系统

最初的计算机并没有操作系统,人们通过各种操作按钮来控制计算机。随后为了提高效率而出现了汇编语言,操作人员通过有孔的纸带将程序输入计算机进行编译。这些将语言内置的计算机只能由操作人员自己编写程序来运行,不利于设备、程序的共用。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出现了现代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界面,是各种应用程序共同的平台。有了操作系统,一方面很好地实现了程序的共用,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管理。

随着计算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1976年,美国DIGITAL RESEARCH软件公司研制出8位的CP/M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允许用户通过控制台的键盘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对文件信息进行管理,以实现硬盘文件或其他设备文件的自动存取。此后出现的一些8位操作系统多采用CP/M结构。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继CP/M操作系统之后,还出现了C-DOS、M-DOS、TRS-DOS、S-DOS和MS-DOS等磁盘操作系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MS-DOS,它是在IBM-PC及其兼容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它起源于SCP86-DOS,是1980年基于8086微处理器而设计的单用户操作系统。后来,微软公司获得了该操作系统的专利权,配备在IBM-PC机上,并命名为PC-DOS。1981年,微软的MS-DOS 1.0版与IBM的PC面世,这是第一个实际应用的16位操作系统。从此,微型计算机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87年,微软发布的MS-DOS 3.3版本是非常成熟可靠的DOS版本,微软据此取得个人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

从1981年问世至今,DOS经历了7次大的版本升级,从1.0版到现在的7.0版,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是,DOS系统的单用户、单任务、字符界面和16位的大格局没有变化,因此它对于内存的管理也局限在640KB的范围内。由此带来的很多局限性限制了DOS系统进一步的应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则正是微软公司为了克服DOS系统的这些限制而开发出来的。

2. 现代操作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的单用户操作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各种新型的现代操作系统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

现代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它是以多用户多道作业和分时为特征的系统。其典型代表有UNIX、Windows、Linux、OS/2等操作系统。

(1) UNIX

1968年,KenThompson和同在贝尔实验室计算机研究小组的同事们计划创建他们自己的操作系统。Ken和Dennis找到了现在非常有名的little-usedPDP-7sittinginacorner,他们用GE系统生成了可在该机器上运行的程序代码。接下来, Ken和他的同事还完成了第一个命令解释器和一些简单的文件处理工具。他们很快写好了汇编器,系统已经开始自支持了。这时的系统已经有点像UNIX了。文件系统与现在的文件系统相对相似。它使用节点的思想,而且有特殊的文件类型来支持目录和设备。当时那台PDP-7可同时支持两个用户。

小提示:汇编器(assembler)是一种将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编译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机器语言的工具。

1970年UNIX被移植到PDP-11/20上。贝尔实验室专利局成了UNIX的首家商业用户。这第一个系统有几点是很值得注意的。运行UNIX的PDP-11/20没有存储保护,它仅有的存储为一个0.5MB的磁盘。系统支持同时3个用户,分别完成编辑、排版,再加上计算机研究小组进行进一步的UNIX开发。该系统的手册被标为FirstEdition,日期为1971年11月。

UNIX第二版于1972年发行,增添了管道的功能。该版本还加上了除汇编之外的编程语言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Ken曾试图用NB语言来重写核心。

小提示:NB是由B语言(由Ken和Dennis设计)修改而来的。B语言的前身是BCPL。BCPL(Basic CPL)是Martin Richards于1967年在剑桥设计的。CPL(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则是1963年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合作项目,它颇受Algol60(1960年设计)的设计思想影响。所有这些语言在控制结构上都和C语言相似,不过B和BCPL都是“无类型”的语言(尽管有点用词不当),它们只支持按“字”来访问内存。NB演化为C,而C则很快成为新的工具和应用的首选语言。

1973年,Ken和Dennis成功地用C重写了UNIX核心。解释器也被重写了,这增加了系统的健壮性,也使编程和调试变得容易了很多。

1974年,Ken和Dennis在CommunicationsoftheACM上发表了论文介绍UNIX系统。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其第5版正式以“仅用于教育目的”的方式向各大学提供。UNIX第5版因此在许多大学广泛地用于教学。

1975年,第6版UNIX系统发行了。这是第一个在贝尔实验室外广为流传的UNIX系统。AT&T(通过WestElectricCo.)开始向商业和政府用户提供许可证。

1977年,InteractiveSystems公司成为首家向最终用户出售UNIX的公司。UNIX终于成了产品。在同一时期有3个小组将UNIX移植到不同的机器上。SteveJohnson和DennisRitchie将UNIX移植到一台Interdata8/32机器上;澳大利亚的Wollongong大学的RichardMiller和同事们将UNIX移植到一台Interdata7/31上;TomLyon和其在普林斯顿(Princeton)的助手们完成了到VM/370的移植。

1977年,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计算机科学系开始发布他们的Pascal解释器。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新的设备驱动程序,对核心的修改、ex编辑器和一个比V6的Shell更好用的解释器(PascalShell)。这就是所谓的1BSD(1stBerkeleySoftwareDistribution)。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在UNIX发展到了版本6之后,AT&T认识到了UNIX的价值,并成立了UNIX系统实验室(UNIX System Lab,USL)来继续发展UNIX。因此AT&T一方面继续发展内部使用的UNIX版本7,一方面由USL开发对外正式发布的UNIX版本,同时AT&T也宣布对UNIX产品拥有所有权。(几乎在同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统研究小组(CSRG)使用UNIX对操作系统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就反映在他们使用的UNIX中)。他们对UNIX的改进相当多,增加了很多当时非常先进的特性,包括更好的内存管理、快速且健壮的文件系统等,大部分原有的源代码都被重新写过,以支持这些新特性。很多其他UNIX使用者,包括其他大学和商业机构,都希望能得到CSRG改进的UNIX系统。因此CSRG中的研究人员把他们的UNIX组成一个完整的UNIX系统(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BSD)并对外发布。

BSD UNIX在UNIX的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被很多商业厂家采用,成为很多商用UNIX的基础,而AT&T与其同时存在的UNIX版本的影响就小得多。同时很多研究项目也是以BSD UNIX为研究系统,例如美国国防部的项目—— ARPAnet,ARPAnet今天发展成了Internet,而BSD UNIX中最先实现了TCP/IP,使Internet和UNIX紧密结合在一起。

而AT&T的UNIX系统实验室,同时也在不断改进他们的商用UNIX版本,直到他们吸收了BSD UNIX中已有的各种先进特性,并结合其本身的特点,推出了UNIX System V版本之后,情况才有了改变。从此以后,BSD UNIX和UNIX System V形成了当今UNIX的两大主流,现代的UNIX版本大部分都是这两个版本的衍生产品。

虽然AT&T的UNIX System V也是非常优秀的UNIX版本,但是BSD UNIX在Unix领域内的影响更大。AT&T的UNIX系统实验室一直关注着BSD的发展,在1992年,UNIX系统实验室指控BSDI(一家发行商业BSD UNIX的公司)违反了AT&T的许可权,发布自己的UNIX版本,并进一步指控伯克利计算机系统研究组泄漏了UNIX的商业机密(此时的4.3BSD中来自AT&T Unix的代码已经不足10%)。这个官司影响了很多UNIX厂商,使他们不得不从BSD UNIX转向UNIX System V,以避免法律问题。这使得当今大多数商业UNIX版本都是基于UNIX System V的。

Novell获得UNIX的版权后把自己的UNIX改名为UNIXware,而将UNIX商标赠送给X/Open(一个由多家UNIX厂家组成的联盟),这样这个联盟内的所有成员均可使用UNIX商标。从此之后,UNIX不再是专有产品了。后来Novell由于自身的经营问题,又将UNIXware卖给SCO公司。同时,由于BSD系统已经十分成熟,作为对操作系统进行研究的目标已经达到,伯克利计算机系统研究组(CSRG)在发布了4.4BSD-lite2之后就解散了,小组的科研人员有些进入了UNIX商业公司,有些继续进行其他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此时,严格意义上的UNIX System V和BSD UNIX都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它们的各种后续版本。

从UNIX的发展历程,可以注意到UNIX与其他商业操作系统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开放性。在系统开始设计时就考虑了各种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因而UNIX被设计为具备很大可扩展性的系统。由于它的源代码被分发给大学,从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影响很大,进而影响到商业领域中。大学生和研究者为了科研目的或个人兴趣在UNIX上进行各种开发,并且不计较金钱利益,将这些源代码公开,互相共享,这些行为极大丰富了UNIX本身。很多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遵循这些方式,开发了数以千计的自由软件,包括FreeBSD在内。正因为如此,当今的Internet才如此丰富多彩,与其他商业网络不同,才能成为真正的全球网络。开放是UNIX的灵魂,也是Internet的灵魂。

由于UNIX的开放性,使得存在多个不同的UNIX版本。由于不同的UNIX使用稍有差别的文件、目录结构,提供略有不同的系统调用,因此对系统管理以及为UNIX开发可移植的应用程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System V和BSD的很多系统调用就存在不同。在UNIX历史发展中也存在将UNIX完全统一的努力,例如POSIX 规范就是各个UNIX厂商经过协商,达成的UNIX操作系统应该遵循的一套基本系统调用的规定。然而由于存在多个UNIX系统,各个厂商的意见很不统一,因此POSIX规范制定得很宽松,甚至Windows NT中也存在一个POSIX子系统。事实上,只要各个UNIX之间协调发展,不故意为了商业目的而人为地制造系统差异,就能够保持各个UNIX 之间不至于具有太大的差别,保持UNIX系统的多样性比只有惟一的一个UNIX系统更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UNIX系统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操作系统,它在各种高端应用环境,例如大中型计算机以及其他大型应用系统中使用广泛。多用户、多任务、树形结构的文件系统以及重定向和管道是UNIX的三大特点。UNIX系统有很多变种,例如常见的Sun公司的SunOS和Solaris,IBM公司的AIX、SGI公司的IRIX等,还有一些组织和个人开发了一些面向个人和小型应用的类UNIX系统。

注意:常见的各种BSD以及Linux发布版本都属于类UNIX系统。这些系统在功能和应用上基本类似于UNIX系统,但通常人们提到的UNIX都是指Solaris、IRIX、AIX等基于专用体系结构的操作系统,而FreeBSD和Linux则是基于个人计算机的。

电脑有几代?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发展高速度、大存储容量和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在军事和科研教育方面对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运行速度等要求会越来越高。此外计算机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2、微型化

随着微型处理器(CPU)的出现,计算机中开始使用微型处理器,使计算机体积缩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计算机内部操作系统的便捷度,计算机外部设备也趋于完善。

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促使微型计算机很快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中,并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必须品。四十年来,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的缩小,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平板电脑体积逐步微型化,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因此,未来计算机仍会不断趋于微型化,体积将越来越小。

3、网络化

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化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OICQ、微博等),教育资源共享(文献查阅、远程教育等)、信息查阅共享(百度、谷歌)等,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便捷性,未来计算机将会进一步向网络化方面发展。

4、人工智能化

计算机人工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功能和运行速度,但与人脑相比,其智能化和逻辑能力仍有待提高。人类不断在探索如何让计算机能够更好的反应人类思维,使计算机能够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可以通过思考与人类沟通交流,抛弃以往的依靠通过编码程序来运行计算机的方法,直接对计算机发出指令。

扩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1、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订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网络的雏形。

2、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互联互通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守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ARPANET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标准化实用网络环境,这样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体系结构。

4、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因特网( 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百度百科-计算机网络

百度百科-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代?

计算机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1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第5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第5代计算机是人类追求的一种更接近人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它能理解人的语言,以及文字和图形。人无需编写程序,靠讲话就能对计算机下达命令,驱使它工作。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计算机的发展经过那几代?

四个发展阶段接特点:

1、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占地170平方,150KW。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第二个发展阶段:1956-1964年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操作系统。

3、第三个发展阶段:1964-1970年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1964-1965)(1965-1970)

4、第四个发展阶段:1970-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分类:

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元器件来划分的。分别为:

1、第一代:电子管。

2、第二代:晶本管。

3、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4、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第五代:智能计算机(未来)。

三、电子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巨型化、微型网、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扩展资料:

巨型化是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发展高速度、大存储容量和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在军事和科研教育方面对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运行速度等要求会越来越高。此外计算机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多媒体化:传统的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主要是字符和数字。事实上,人们更习惯的是、文字、声音、像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为一体,使信息处理的对象和内容更加接近真实世界。

网络化: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化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OICQ、微博等),教育资源共享(文献查阅、远程教育等)、信息查阅共享(百度、谷歌)等。

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便捷性,未来计算机将会进一步向网络化方面发展。

计算机人工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功能和运行速度,但与人脑相比,其智能化和逻辑能力仍有待提高。

人类不断在探索如何让计算机能够更好的反应人类思维,使计算机能够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可以通过思考与人类沟通交流,抛弃以往的依靠通过编码程序来运行计算机的方法,直接对计算机发出指令。

随着微型处理器(CPU)的出现,计算机中开始使用微型处理器,使计算机体积缩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计算机内部操作系统的便捷度,计算机外部设备也趋于完善。

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促使微型计算机很快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中,并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必须品。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的缩小,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平板电脑体积逐步微型化,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因此,未来计算机仍会不断趋于微型化,体积将越来越小。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产物,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比如用户键入一条简单的命令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功能,这就是操作系统帮助的结果。

二是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操作系统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块:

(1)处理器管理: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解决处理器(CPU)时间的分配问题。

(2)作业管理:完成某个独立任务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数据组成一个作业。作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界面使其方便地运行自己的作业,并对所有进入系统的作业进行调度和控制,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

(3)存储器管理:为各个程序及其使用的数据分配存储空间,并保证它们互不干扰。

(4)设备管理:根据用户提出使用设备的请求进行设备分配,同时还能随时接收设备的请求(称为中断),如要求输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为用户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统的种类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为分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依同时管理用户数的多少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适合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网络操作系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 1946 1957 电子管 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

2.第二代计算机 1958 1964 晶体管 体积小,耗电量较少,运算速度高,价格下降。

3.第三代计算机 1965 1971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体积功能进一步减少,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

4.第四代计算机 1972年至今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性能到规模提高,价格大幅度降低,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走进办公室和家庭。

扩展资料

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